互联网时代如何传播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论文 2020-04-30 点击:

  一、语文教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学诗可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前人的文化智慧,对于当代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在当代中国,语文教育是我们学习各科知识、认识世界的基础,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语文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语文教育有机融合,才能到达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成语大会》节目概述
  
  《成语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又一档重大影响力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相比,《中国成语大会》在保留相似竞赛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独特、多元的创新构思,并力邀毕淑敏、蒙曼、郦波等多位重量级文化名人担任评判嘉宾,细致展现了中国成语独有的语境之美。
  
  在《成语大会》等一系列节目以文化教育为目的推动下,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学经典成为了一种热潮。我国传统文学经典称之为“国学”,又称“中国学”,古时主要指礼、乐、律、射、御、书、数。所谓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成语所承载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和厚重,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着作,表达着臧否人伦善恶、境界高下的中国价值观,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传播影响力不足,加之西方通俗文化的冲击,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承举步维艰。互联网时代下,新兴媒体裂变式的传播方式给中华经典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而《成语大会》在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上都给当前语文教育的传播方式与策略提供了新的启发。
  
  三、《成语大会》节目传播方式对语文教育策略的启示
  
  (一)节目形态上:寓教于乐
  
  《成语大会》比赛以猜词的方式进行,把选手分成小组来进行比赛,基本规则就是一个人描述一个人猜。节目不仅有目标计时对抗赛、限时限猜对抗赛、双音节同题对抗赛,还有个人赛和团队赛对抗等比赛方式。节目形态上符合电视娱乐,且适应了当下大众的喜好,也普及了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让更多的人对成语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让我们每个人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成语大会》的猜词环节中,观众不仅知晓了成语的含义,而且也能知道成语的来源和用法,也提高了观众的文化知识;《成语大会》中的成语都选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成语,并且这些成语所传播的知识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在节目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各位选手的竞争过程和比赛的乐趣,而且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我们潜意识地也记住了这些成语以及其相关知识;《成语大会》让我们对成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会很愉快地把整个节目看完,这不仅能促进我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我们对我们的中华文化重新认识。
  
  (二)传播内容上:立足传统
  
  《成语大会》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立足于传统的语言与文化。首先,“成语大会”从其本身节目的名称上来看,其主要内容必然涉及无数的“成语”.何谓“成语”?“成语”就是一定的词语固定搭配,它主要来自传统文化的积累、总结和沉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彩组成部分。因此,即便《成语大会》缺少了一定的娱乐性,也同样还是在内容上立足于传统文化。其次,《成语大会》通过塑造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乐趣提升该节目的趣味性,吸引人们的好奇心,提升人们学习的主动性,一旦人们的好奇心、主动学习被激发,那么,该节目从传播上便成功了一大半。《成语大会》通过其成功的传播,给广大观众带去的是“成语”自身的趣味性及其背后传统文化的趣味性,这无疑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最后,《成语大会》在广告、宣传的策略上也十分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趣味性等,同时,节目塑造和强化了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属性,激发参与者的竞争意识、激起广大观众进入团体中的积极性。总的来说,《成语大会》在内容的宣传上立足于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了贡献。
  
  以成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它凝结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戏曲、书画、诗词乃至哲学与科学都涵盖其中。然而,这些晦涩高深的国学文化的传播对受众的文化层次有一定的要求,这也造成了国学与大众之间有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施拉姆曾指出:“人们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是根据传播媒介及传播讯息等因素进行。人们选择最能充分满足需要途径,而在选择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他所选择能够最方便而迅速的满足其需要途径”.这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语文教育传播在内容传播上需要变得通俗化,而且需要在精神层面上满足受众的需求。
  
  (三)传播目的上:复兴文化
  
  《成语大会》的举办,不仅是为了节目的收视率,最重要的是为了让全民都能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电视节目在各个方面给观众显示了社会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和物,对观众产生了非强制的引导和学习。在节目中,有很多的成语知识都会让人们对人生沉思,通过猜词游戏,纠正了人们对成语的望文生义,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让每个人都会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节目组充分结合了当下社会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把我们平时所有枯燥的知识搬到了舞台上,举办《成语大会》体现了他们媒体行业的担当,让我们对媒体行业的良苦用心点赞。我们每个人在节目中都学到了成语知识,而且节目也不失娱乐性质,这个节目的成功举办能使我们的国学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在当下社会,我们都在一个快节奏之中生活,《成语大会》的出现,让我们能在这个快节奏之余,能抽出时间来感受我们国学文化的乐趣,那就是这个节目的成功所在了。现在社会全民都在重视外语学习,基本都在学生阶层,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外语学习上,而对国学文化知识重视不够。但是《成语大会》的成功举办,让全民都认识到了国学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成语大会》举办的主要目地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们认识到学习国学文化的乐趣,而且也要更好地传播我们的国学文化。
  
  (四)传播渠道上:与时俱进
  
  国学除了因其内容晦涩高深而在内容传播上受限,传播渠道也是影响传播速度慢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成语大会》这一类型电视节目走红之前,国学的传播渠道相对狭窄,主要局限于学术界的研究与传播。国学给人的形象是刻板的,甚至是高不可攀的。人们接触国学的唯一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享受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经济条件。单一的传播渠道影响了国学的普及。
  
  在互联网时代,许多新媒体与时俱进,在渠道的接入上很大地改善了这一窘境,《成语大会》不仅通过电视媒体进行直播,各大视频网站也进行了转播,这样满足了年轻的互联网观众。有意思的是,在以电视视频为第一阶梯的观众欣赏完节目之后,第二阶梯的新媒体会进行裂变式的二次传播,活跃在自媒体、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的意见领袖,会根据《成语大会》的节目内容,进行再宣传,从不同的层面去阐述《成语大会》及偶像“成语网红”带给自己的感受,不同维度的内容填充了大众碎片化的时间。因此极大地诱发了普通大众对于语文的兴趣。由此可见,多元化的渠道给大众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提供了接触语文文化的机会,对语文教育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语文教育的传播路径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做到形式美学化、内容故事化、渠道多元化的组合传播营销。当然,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更愿意在虚拟空间表达自我,宣泄情绪,这也导致语文教育的传播过程中需要区分精华与糟粕,坚决杜绝披着国学外衣打着感情牌进行不法传播的媒体,而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也必须批判性地看待,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有这样针对传统文化的语文教育传播才能顺应时代潮流,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岩.传播与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3.
  [2]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51.
  [3]张薇,胡玉娟.娱乐国学的传播价值刍议[J].前沿,2010.

互联网时代如何传播语文教育

http://m.rjdtv.com/jiaoyulunwen/3999.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