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差距与可持续脱贫策略

教育社会学论文 2020-07-03 点击:

摘要

  Abstract:Quality human capital is necessary to Chinese economy transitions. It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sustain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to analysis on the education status of rural labor for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mployment, but also helpful for setting up policies of improving human capital and realizing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nce most of labors in China are from rural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status of rural labor force and the challenge for the future labor pool using the data of China rural social-economic survey and rural middle school basic situation survey collected by auth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ural labor force was low educated, especially in poor rural areas. Individuals with low levels of education were less likely to work or participate in off-farm employment and more likely to fall into poverty. In addition, the reserve of human capital was not promising in rural areas because of prevalent dropout and poor quality of teaching.

  Keyword:education gap; human capital; employment; poverty alleviation;

  一、引言

  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1984年的1.8倍, 攀升到2014年的3.0倍[1]。如果将实物性收入和补贴都视为个人收入的一部分, 那么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一个国家。

城乡教育差距与可持续脱贫策略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大主要在于农民收入偏低, 农村贫困发生率较高, 贫困农村地区尤其如此。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No.4聚焦民生) 》指出, 按照人均年收入低于7500~8500元来测算, 当年城镇人口的贫困发生率是7.2%。根据统计局的数据, 2011年农村的贫困发生率是8.9% (按照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 , 贫困农村地区的贫困发生率更是高达23.2%, 比城镇地区高出16个百分点。可见, 农村地区是扶贫工作的重点, 贫困农村地区更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已有研究表明, 非农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减贫的重要手段。2011年, 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已超过60%, 农民工工资的上涨使得农村家庭收入不断增加;同年, 贾朋等发现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中近45%来自于工资性收入;随着工资性收入的提高,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断增加[2]。

  在宏观层面, Mankiw, Romer, Weil的研究表明, 国家之间经济增长的差异有80%来自于人力资本投资和储蓄率的差异[3]。在中观层面的研究发现城乡教育不平等将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4-6]。在微观层面, 陈斌开等发现城乡教育水平差异是影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因素, 其贡献程度达到34.69%[7]。

  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并将其作为脱贫的重要途径。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和“脱贫防返贫”的扶贫策略。“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和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

  虽然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 但城乡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从国际经验来看, 要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成功转型, 需要大部分劳动力至少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 并且要平衡发展。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的比例只有24% (1.87亿人) ;分城乡来看, 城市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为37%, 农村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仅为8%, 城市是农村的4.6倍。这意味着我国具有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比例低,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完成高中教育的比例低。

  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至今已有7年,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情况如何?不同时期的差异如何?新时期教育和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如何?提升未来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面临哪些挑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不仅有助于客观认识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就业状况, 更为政府制定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政策, 进而实现持续脱贫提供科学依据。

  为此, 本文将基于长期住户跟踪调查的面板数据, 实证分析近10多年期间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 以及不同受教育水平下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及其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 基于大样本的学校调查数据, 分析农村未来动力 (目前的在校生) 在受教育方面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 提出提升农村人力资本, 促进可持续脱贫和“四化同步”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就业情况

  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 主要使用2016年4月笔者所在课题组进行的农村社会经济第5轮跟踪调查收集的数据。该调查在全国有代表性地抽取了5个省 (江苏、四川、陕西、吉林和河北) 25个县50个乡镇101个村2026户进行调查。在本轮调查中, 农户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状况和1998~2015年间的就业信息是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受教育状况中, 收集了家庭成员的最终受教育水平, 若该家庭成员还在上学则记录目前的教育程度。在就业信息部分, 详细记录16~64周岁的农村劳动力在1998~2015年间是否就业、非农就业参与情况等信息。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梳理, 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劳动力需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首先, 年龄在16~64周岁;其次, 具有农村户口;最后, 排除正在上学的学生或者丧失劳动能力 (例如残疾、服刑、生病提前退休) 的人。此外, 笔者还收集了村庄的基本情况, 如人均纯收入等。

  另一方面, 为比较分析城乡教育差距, 采用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 不同年龄的人口受教育情况的数据。

  1.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情况及其动态变化

  (1)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情况

  1998~2015年期间,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见图1) 。1998年, 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8.3%, 是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初中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占41.2%, 而接受了高中教育的劳动力仅有10.5%***。经过10多年的发展, 2015年, 农村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比例下降了26.7%;初中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比例上升了14.3%, 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体;高中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比例增加了95.2%, 但其绝对比例仍不足20%。总之, 截至2015年, 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下受教育水平的比例高达79.5%, 其中32.5%的劳动力都未完成义务教育。这意味着在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仍然不高。

图1 1998~2015年期间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状况
图1 1998~2015年期间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状况

图2 我国城乡16~64周岁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图2 我国城乡16~64周岁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此外, 城乡教育差距依然显着, 从16~64周岁人口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情况看, 城乡教育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 2000年, 16~64周岁的城市人口中, 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为43.4%, 而当年乡村人口中16~64周岁且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仅有8.5%, 不足前者的1/5;经过10年的发展, 2010年城市中16~64周岁人口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增加到了52%, 比2005年增加了9.6个百分点, 而在乡村这一比例仅有12.2%, 比2005年增加了3.7个百分点****。

  (2)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情况的动态变化

  上述分析描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情况及时间变化特征, 但劳动力本身的流动, 也是影响我国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进入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角度, 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变化情况。其中, 退出的劳动力是指在调查年份的前一年是劳动力, 而在调查当年不再是劳动力;新进入的劳动力是指在调查年份的前一年还不是劳动力, 而在调查当年已经成为了劳动力。

  1998~2015年期间, 退出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新进入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见图3) 。如1998年, 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农村劳动力平均接受了5.9年的教育, 而当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是8.8年;2015年, 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是6.4年, 而新进入市场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3.5年。

  从二者差异的变化趋势看, 退出的劳动力和新进入的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的差距先缩小后扩大。1999~2004年期间, 退出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 到2004年时, 与新进入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相当。但从2005年开始, 这一差距又逐步拉大, 并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其中退出的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不断下降, 而新进入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断增加。到2015年, 退出的农村劳动力平均接受了6.4年的教育, 相当于小学文化水平, 而当年新进入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3.5年, 相当于约大学一年级的受教育水平。这进一步证明了, 农村新生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在不断增加, 带动了农村劳动力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升。

  (3) 贫困与富裕地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差异

  鉴于农村地区贫困率存在明显的贫富差异, 按照课题组收集的村庄人均纯收入水平, 笔者将样本村平均分为3组, 即贫困组、中等组和富裕组。通过比较贫困与富裕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 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也存在十分明显的贫富差异。

图3 1999~2015年退出和进入市场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情况
图3 1999~2015年退出和进入市场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情况

  首先, 调查期间, 与贫困农村相比, 富裕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较高 (见图4) 。无论是调查期内的任何年份, 富裕农村地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远低于贫困地区, 而其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远高于贫困地区。以1998、2007、2015年为例:1998年, 富裕农村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为38%, 比贫困农村地区的这一比例低17个百分点, 而同年富裕地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为17%, 远高于贫困农村的10%;2007年, 富裕农村小学及以下、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比例分别为31%、18%, 而同年贫困农村这两个比例分别是45%和11%;2015年, 富裕农村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不足1/4,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为32%, 而在贫困农村这两个比例分别为40%、15%。

  其次, 富裕农村和贫困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变化趋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见图4) 。1998~2015年期间, 富裕农村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比例从38%下降到了23%;贫困农村该比例从55%下降到了40%, 仍高于富裕农村1998年时水平。此外, 在该时期富裕农村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占比约为45%, 一直是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在贫困农村, 这一比例从1998年的35%上升到了2015年的45%。伴随着小学受教育水平劳动力比例的下降, 富裕地区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比例从1998年的17%上升到了2015年的32%, 增长了近一倍;而贫困农村地区这一比例从1998年的10%缓慢增加到了2015年的15%, 仅增长了5%。可见, 一方面, 贫困与富裕地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贫困农村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过高造成的;另一方面, 从劳动力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看, 农村内部的差距也是在不断扩大。

图4 1998~2015年富裕农村与贫困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差异
图4 1998~2015年富裕农村与贫困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差异

  2.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与就业情况

  已有研究表明,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与受教育水平密切相关[7-9]。本文就受教育水平与是否工作及非农就业参与率的相关关系进行详细讨论。

  (1) 受教育水平与农村劳动力是否工作

  1998~2015年期间, 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农村劳动力, 不工作的比例都在增加, 但受教育水平低的劳动力, 不工作的比例较高 (见图5) *****。1998年, 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农村劳动力不工作的比例为7.6%, 比同时期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不工作的比例高1.9个百分点。2015年, 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农村劳动力不工作的比例上升到了17.1%, 而高中级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这一比例为12.7%。

图5 1998~2015年期间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农村劳动力不工作的比例
图5 1998~2015年期间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农村劳动力不工作的比例

  从前文的分析中, 可以看到贫困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比例较高, 而在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群中, 不工作的比例最高, 这就意味着在贫困农村地区, 劳动力中不工作的比例较高。就业是民生之本, 有工作能力但不工作, 不仅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为农村扶贫提出了挑战。

  从劳动力不工作的变化角度考察, 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农村劳动力不工作的比例上升的速度较快 (见图5) 。1998~2015年期间, 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农村劳动力不工作的比例增加了1.25倍, 而同时期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这一比例增加了1.22倍。从历年横向比较的角度看, 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 劳动力中不工作的比例的差距在扩大。1998年小学及以下、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中, 不工作的比例分别是7.6%、5.7%, 二者相差1.9个百分点, 而到201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4.4个百分点。若这一趋势持续发展, 势必会造成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2) 受教育水平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率

  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 受教育水平越高, 非农就业参与率越高 (见图6) 。1998年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 非农就业参与率是21.3%, 同时期初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分别是48.7%、61.5%。1998~2015年期间, 虽然所有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率都在增加, 且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增幅最大, 但从绝对值来看, 始终未超过初中和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率。同时, 这两类人群在非农就业参与率上的差距也并未缩小。

图6 1998~2015年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情况
图6 1998~2015年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情况

  以上分析显示, 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劳动力, 其非农就业参与率也比较低, 意味着其收入较少, 家庭更有可能陷入贫困。已有研究也表明, 有机会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家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也较低。但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逐步扩大, 农村未转移人口的同质性也越来越强, 即以受教育程度较低者为主, 他们很难适应非农部门的就业需要。如何通过有效的渠道提高这部分人群的人力资本水平, 改善其就业状态, 使他们摆脱贫困或不陷入贫困是目前农村扶贫工作应关注的重要议题。

  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打破贫困代际传递面临的挑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虽然近20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 尤其是新生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得到显着提升, 但目前市场中的农村劳动力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 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未来农村的劳动力是否能支撑他们在就业市场中胜出, 最终实现持续脱贫的目标?

  在国家层面, 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 ”, 尤其是通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来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基于所在的农村教育行动计划 (Rural Education Action Project, 简称REAP) 2012年以来收集的两套大样本数据, 从农村中学生流失与教育质量的角度, 考察我国在通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实现持续脱贫的道路上面临的挑战。

  1. 西北贫困农村初中学生流失情况

  REAP于2009~2012年期间, 跟踪调研了西北两个贫困县2356名初一到初三的上学情况。4轮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 2009年9月入学的2356名学生中, 220名 (9.3%) 学生由于转学或者换电话号码等原因在最后一轮调查时从样本中缺失。在跟踪到的2136名学生中, 453名学生在2009年9月和2012年6月之间流失, 届流失率高达21.2%[10]。

  如果这一数据反映了整体的趋势, 那么这就意味着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初中学生流失。《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我国约有1800万学生 (13岁) 进入初中学习。其中, 笔者估计约有14%的学生来自于592个国定贫困县。到2012年6月 (初三学期末, 这些孩子大约16岁) , 流失学生至少将达到53万 (21%) 。这还仅仅是592个国定贫困县的流失学生数量, 没有考虑来自其他县 (市) 的初中学生。

  在短期内, 这些流失的孩子虽然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非熟练工人的岗位, 但是在10年或者20年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完成, 这些岗位最终会转移到其他低收入国家。由于这些流失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读写算能力, 他们将难以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

  为了减少因贫辍学现象, 我国政府从2001年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 并于2006年重新修订了《义务教育法》, 分别于2007年春和2008年秋先后开始对全国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费和杂费, 但仍有大批学生离开校园。可见, 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并不足以弥补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上的经济鸿沟, 同时免费义务教育也不能够有效减少流失现象, 要想解决初中生流失的问题, 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2.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

  根据REAP在2011~2012年期间收集的浙江省和陕西省135所高中学校10266名学生的信息, 其中普通高中学校30所, 学生2959名;中等职业学校105所, 学生7309名。2011年10月 (秋季学期开始后的1个月) , 课题组工作人员去每个学校进行基线调查, 收集了学生个人、家庭特征信息, 还通过标准化的数学测试和计算机专业测试获取他们的成绩。2012年5月, 对这些学校的学生又进行了一次跟踪调查, 收集了与基线调查时相同的信息, 并记录了学生们的去向。

  通过分析两期收集的数据, 笔者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数学知识实际上正在退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数学成绩在第一学年不仅没有进步, 还下降了0.08个标准差 (见图7) 。相比之下, 普通高中学生在同样的学期内, 数学成绩提高了0.04个标准差。换句话说,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数学知识进步幅度不仅赶不上非重点普通高中的学生, 而且还正逐渐失去先前已经掌握的知识。

  但是,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进步令人稍感欣慰。平均而言, 中等职业学生的计算机分数增长了0.12个标准差 (见图8) 。然而, 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进步仍远低于非重点普通高中学生。非重点普通高中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提高了0.23个标准差。需要说明的是, 计算机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 而对于普通高中而言, 每周只有1~2节的计算机课程。

图7 普通高中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成绩的增加值
图7 普通高中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成绩的增加值

图8 普通高中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成绩的增加值
图8 普通高中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成绩的增加值

  由此可见, 增加学生进入普通高中的可能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产出。笔者采访发现, 尽管很多学生希望进入普通高中, 但高额的学费和严格录取分数阻碍了他们。降低学费或者实施更广泛的助学金政策可以使许多把中等职业学校当作唯一出路的农村贫穷学生能够就读普通高中。或许, 在普通高中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四、结论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获得的大样本数据, 分析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 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及其就业状况, 同时探讨了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实现可持续脱贫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的挑战, 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较低, 而且存在明显的贫富差异。目前劳动力市场中, 农村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 在贫困农村地区, 1/3的劳动力仍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 即未完成义务教育。此外, 富裕农村劳动力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是贫困农村这一比例的2倍多。

  第二, 受教育水平与就业息息相关。受教育水平低的劳动力不工作的比例较高, 且这一比例增长的速度也较快, 同时他们参与非农就业的比例明显偏低, 意味着这部分人群的收入较少, 应当成为农村扶贫工作关注的重点。

  第三,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实现可持续脱贫面临巨大的挑战。未来合格的劳动力要求至少接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 也就意味着只有高中毕业, 劳动力才能在就业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而在我国农村大量初中生流失, 这些学生连初中都未上完, 更不用说进入高中学习。即使进入了高中, 也面临着普遍的学生流失现象和中职教育质量偏低的状况。

  根据这些结果, 笔者认为政府应从以下方面来着手:

  第一, 重点关注贫困农村地区劳动力的质量与教育问题。无论是目前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还是未来的劳动力储备, 在贫困农村地区始终是一个短板。与此同时, 贫困地区本身还面临着经济落后和居民收入较低的现实, 更加容易陷入“贫穷-受教育水平低-更加贫穷”的恶性循环中, 因此, 这些地区的劳动力质量和教育问题应受到重点关注。

  第二, 对目前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 提高劳动力素质。虽然在我国政府针对农村贫困的专项计划中, 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培训已经成为重要内容之一。但是, 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贫困农村劳动力现有的教育水平不足以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获得摆脱贫困必需的收入, 这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投资力度, 提升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

  第三, 减少中学生流失现象,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 夯实未来农村人力资本。未来中国2/3的劳动力来源于农村, 农村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将来劳动力的素质以及他们的收入状况, 因此, 政府应积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改善中学教育质量, 真正使学生能“上得起学”和“上得好学”, 使他们获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就业竞争力。从长远来看, 只有这样, 才能使农村地区实现脱贫, 最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2]贾朋, 都阳, 王美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减贫[J].劳动经济研究, 2016 (6) :69-91.
  [3]MANKIW N G, ROMER D, WEIL D.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 5:407-437.
  [4]DWAYNE B, BRANDT L, GILES J.The Dynamics of 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Rural China:Does Higher Inequality Impede Growth?[R].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4.
  [5]SICULAR T, YUE X, GUSTAFSSON B, et al.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Inequality in China[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07, 53 (1) :93-124.
  [6]吕炜, 杨沫, 王岩.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政府教育投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5 (3) :20-33.
  [7]陈斌开, 张鹏飞, 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 2010 (1) :36-43.
  [8]ZHANG L, HUANG J, ROZELLE S.Employment, Emerging Labor Markets,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Rural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2, 13 (2) :313-328.
  [9]WANG W, LI Q, LIEN D.Human Capital, Political Capital, and Off-Farm Occupational Choices in Rural China[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Finance, 2016, 42:412-422.
  [10]SHI Y, ZHANG L, MA Y, et al.Dropping out of Rural Chinas Secondary Schools:A Mixed-Methods Analysis[J].China Quarterly, 2015, 224:1048-1069.

城乡教育差距与可持续脱贫策略

http://m.rjdtv.com/jiaoyulunwen/4775.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