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个人经历及其学说评述与启发

政治经济学论文 2019-09-22 点击:

摘要

  0 引 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随着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有关构建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经济学体系的呼声与日俱增.与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学分析框架的中国化任重道远,这表现在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分析工具、研究方法及理论创新等诸多方面.作为一个曾经的后发国家,德国在其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学体系的完善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李斯特的贡献尤为突出.李斯特在当时英国"斯密经济学"一统天下的背景下,敢于从德国实际出发,打破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权威,他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的重新界定、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对制度变量的高度关注都对德国历史学派的形成以及发展经济学流派的发展影响重大.因此,研究李斯特经济学说的时代背景及发展脉络对中国经济学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

  1 李斯特个人经历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Friedrich List) ,1789年出生于德国鲁特林根市的一个鞋匠家庭,1816年担任大臣冯·万根黑姆的副秘书长,他因提出新闻自由、取消境内关税、成立商业联盟、鼓吹德国统一等主张,受到当局迫害而流亡于德国各地及欧美地区.在美国,他受到了汉密尔顿创立的"美国体系"的影响,该体系主张政府创办国家银行和主权信用及保护本国的制造商以提升其竞争力等政策.1826 年时值英美关税争论,李斯特先后发表了 12 封致宾夕法尼亚"制造业促进联合会"会长的信,建议采取措施保护国内工业,而非实施斯密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制度.1827 年,该联合会以"新政治经济学体系概要"再次出版以上信件,认为李斯特已奠定一个新颖合理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并要求他对其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科学阐述.1841 -1844 年,李斯特陆续完成了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4 部分的内容,并宣称要将德国从英国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中解放出来.之后,他进一步主张,在德国建立高效的运河、铁路系统,并实施统一管理,成立德国舰队,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德国国旗,在海外设立殖民地等建议[1]18 -19.在德国关税同盟成立的两年以后,即 1846 年 11 月 30 日,由于受到儿子去世的打击,贫病交加的李斯特选择了自杀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2 学说背景

  从李斯特的经历不难发现,他主要活动于 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国和美国,当时德国还处于分裂状态,虽然成立了德意志联邦,但各邦之间关税壁垒林立,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自英国 1760 年首先完成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其工业产品物美价廉,在欧洲极具竞争力.而德国在 19 世纪初才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明显落后于英国.[2]235 -2371815 年,英国取得拿破仑战争胜利之后,欧洲大陆的封锁政策得以解除,英国积压的廉价商品大批涌入欧洲.与法国、俄国不同,德国缺乏统一的中央集权,其民族工业遭到英国商品倾销的沉重打击,生存状况堪忧,在这种背景下,摆脱英国自由竞争的威胁、促进德国工业的发展就在客观上要求德国实施保护政策.

  李斯特在进入美国后,基于美国对制造业的重视和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为李斯特经济理论的完善提供了现实素材.美国在1934 年实施《互惠贸易协定法》以前,一直实施贸易保守主义政策,以 1816 年关税法的通过为标志,关税开始作为一种重要手段,被美国政府用来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3]125 -126正如恩格斯在 1881 年所言: "有一个国家,在那里实行一个短时期的保护关税不仅是正当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这就是美国.用关税保护堵住英国工业品的来路,可以肯定的是,二十五年以后,美国就可以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李斯特经济学说的理论溯源于汉密尔顿和费希特两人.亚历 山 大 · 汉 密 尔 顿 ( AlexanderHamilton) 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在 1791 年向美国国会提出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首次阐述了美国独立后保护和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国家干预和实行保护关税制度等措施.汉密尔顿提出的"工业强国之路"及"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等政治遗产对美国发展影响巨大.在汉密尔顿研究的基础上,李斯特进一步完善了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并使之系统化,从而开创了保护贸易理论体系.费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作为德国着名的哲学家,他的着作《封锁的商业国家,一个哲学上的构想》对李斯特影响显着,与费希特抽象的哲学构想不同,李斯特进行了史实和经济理论上的大量论证.

  李斯特从当时德国落后的状况出发,1841 年发表了其代表作,即《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他抨击亚当·斯密( Adam Smith) 的自由贸易理论,建立以关税为主要手段、为经济落后国家服务的贸易保护理论,试图探寻促进德国国民财富增长途径.正如汉密尔顿创建的"美国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的发展,秉承李斯特思想的俾斯麦计划也推动了德国的快速崛起,使其成为欧洲强国.李斯特提出的创立关税同盟、建设德国铁路系统以及发展教育以提升国民素质等建议对德国统一及以后发展影响深远,因此,他与费希特及俾斯麦被认为是对德国统一贡献最大的三个人,李斯特本人也被誉为最伟大的爱国者.

  3 理论述评

  斯密创立的古典经济学长期居于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地位,而基于经济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也促使英国经济的全球扩张.与 19 世纪英国的经济发达不同,德国在当时处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自由贸易政策虽然短期可以使德国受益,但从长期来看,它严重削弱了德国生产财富的能力,不利于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李斯特是第一个站在后发国家和弱势民族的立场上,对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展开批判的经济学家.作为经济学非正统学派的始祖,他主张从本国实际出发,通过对各国具体的历史与政策的比较以论证其理论.[4]96 -99李斯特重视历史现实、注意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学说史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以后历史学派、制度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现就李斯特的理论贡献述评如下.

  3. 1 研究对象的国家化

  18 世纪中后期,英国制造业仍然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再加上当时自然秩序学说影响,斯密在其《国富论》一书中将个人作为其经济分析的基本单元,讨论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个人如何通过交易、分工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最终增加自身财富.与英国的统一不同,德国当时仅为38 个小邦国组成的德意志联邦,国内工业虽然取得一定进步,但关卡林立,税收繁重,对外不能采取统一措施与英国产品进行竞争.因此,李斯特将其研究对象定义为国家,他认为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如何使某一指定国家凭农工商业取得富强、文化和力量,怎样来维持并改进它的经济状况".同时指出,古典学派简单地将人类发展等同于个人发展之和有失偏颇,他认为国家正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中介体,并以此构建其理论体系.[5]57 -58为了促使德国早日实现统一,李斯特进一步鼓吹,国家利益比个人利益更重要,贸易政策的制定应以国家利益为价值取向.最终,李斯特修正了斯密所提出的"经济人"假设,而将国家列入其中,从而使具有多重特征、现实生活的德国"国民"得以复活.

  3. 2 研究方法的历史化

  李斯特的研究方法与古典学派差异较大,他创建历史学派,进一步完善了经济学的分析范式.

  斯密偏重于抽象论述,一般假定基本制度不变,缺乏历史过程的相应分析,后经李嘉图再到马克思逐步完善.与斯密不同,李斯特系统运用历史对比方法,通过对各国历史的比较,以具体的史实与政策来论证其理论.[6]63 -65这种方法非常重视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并以此来检验经济学假设是否成立; 同时注意理论与经验、演绎与归纳、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学说史的结合.李斯特的研究方法无疑具有较强的开拓性,也引起后世经济学方法论的不断分化,抽象论述法与现象描述法的二分化趋势日益明显,此后,经济学在分析方法和理论结构上便沿着这两条线索发展下来.在李斯特之后,马尔萨斯、萨伊及穆勒都继续发展了现象描述法,时至今日,借助于数学工具使现象描述法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

  3. 3 财富内涵的动态化

  国民财富一直是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之一,长期以来,不同的经济学派对此争议较大.以托马斯·孟( Thomas Mun) 为代表的重商学派认为,金银是唯一的财富,因而建议国家应该鼓励出口,同时限制进口,最终通过出口增加本国财富; 重农学派对财富的定义与重商学派没有太大差别,但对财富的来源与前者有较大差异,该学派的集大成者魁奈( Francois Quesnay) 认为,由于土地产生了"净收入",所以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来源; 此后斯密认为,个人的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效率和劳动人数的比例决定了财富的规模,因此,有必要构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干预以促使分工深化,最终提升劳动效率.与斯密及以前的学者不同,李斯特认为,财富本身与财富的生产能力完全不同,一个国家的制造能力才是其财富的真正源泉.他同时指出,古典学派忽略了国家本质,低估了国家制造能力的价值,试图全面排除政治学和国家力量.[7]13 -15李斯特首次将生产力引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此后,动态的生产力概念代替了静态的财富,他对成本与收益的考量、对私人与社会成本的区分、对短期与长期收益的理解,都极大地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视野.

  3. 4 制度变量的内生化

  在经济学说史上,李斯特首次把国家制度和伦理道德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来看待,他指出,在其他各方面都相同的情况下,一个政治清明、道德品质良好的国家和一个缺少开明政治、道德精神的国家,其生产力水平有截然不同的区别.

  他论述了制度对生产力的重要影响.[8]56 -57他认为,个人力量的发挥必然要受到他所处的社会制度的制约,生产力不仅来源于个人的身心力量,而且与个人所在的社会政治制度等密切相关.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总结道: "个人的勤奋与俭约、创造与进取,如果没有内政上的自由、适当的公共制度与法律、国家行政与对外政策,尤其是国家的团结和权力这些方面的支持,就决不会有任何重大的成就".李斯特对制度作用的分析成为制度学派的思想来源.在国内制度中,李斯特尤为重视教育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他认为在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力的诸多条件中,决定性的因素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生产性力量",即教育与科学.他进一步指出,生产力要得到存续和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后代的教育和培养,将其命名为未来生产力.李斯特的这一主张对德国影响深远,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德国开始实施免费教育,到 1871 年德国统一时,其儿童入学率已高达97. 5% ,这都为德国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9]19 -204 研究启示.

  作为当时的发展中国家德国的学者,李斯特敢于打破斯密经济学的理论权威,他立足于 19 世纪中后期的德国国情,借鉴美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主张国家需要基于自身历史文化的理论来指导发展,不能遵循所谓的统一发展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李斯特反对不顾当下现实语境,直接套用国外流行理论的教条主义做法,并不是反对经济规律本身.他将自由贸易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在实施路径上依然是采取保护性关税以培育国内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为今天所有的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路径.尤为重要的是,在当前西方经济学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语境下,李斯特学说中所包含的务实精神值得国内学者好好借鉴.最后,李斯特对于制造业的重视、主张工农业的协调发展以及重视教育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等很多思想对于当下的中国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9.

  [2]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2.

  [3] 唐晋. 大国崛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4] 仲济垠. 历史对逻辑的批判: 斯密与李斯特学说的比较[J]. 学习与探索,1989( 6) .

  [5] 魏冬. 幼稚产业扶持与保护: 理论、经验和政策机制[J]. 经济问题,1996( 11) .

  [6] 曹英. 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评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 2) .

  [7] 王仲君. 李斯特的"国家生产力理论"及其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5) .

  [8] 余章宝. 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及其贡献[J]. 厦门大学学报,2002( 3) .

  [9] 王文龙. 试论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现实意义[D]. 苏州: 苏州大学,2003.

李斯特个人经历及其学说评述与启发

http://m.rjdtv.com/jingjixuelunwen/1347.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