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我国民族玻璃工业的探索历程

历史论文 2020-05-26 点击:

  1882年,我国实业家开始了对民族玻璃工业的探索。直到1922年,我国着名实业家周学熙与比利时乌得米财团共同建立了我国第一家机械法制作玻璃企业--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扭转了中国市场上的玻璃几乎全部由外国进口的局面。这数十年间我国民族玻璃工业经历了艰辛探索。
  
  1 旧工艺玻璃作坊是近代玻璃工业产生的行业基础
  
  山东颜神镇在元、明两代已经是我国重要的玻璃产地。明初,内宫监在博山设立大型的官营琉璃作坊,为宫廷生产琉璃产品。清代,煤炭、陶瓷、玻璃三大产业已经成为颜神镇的三大支柱。《博山区志·琉璃》曾记载当地“清代至民国初年,博山琉璃业更加发展,西冶街几乎家家以琉璃为业,从业者最多时达4000人。”[1]颜神镇玻璃产品以工艺品为主,虽然也生产平板玻璃,但工艺仍为老旧的“吹泡摊片法”,生产效率、质量无法与国外进口玻璃相比。直至1918年11月,欧战结束后,博山颜神镇的玻璃作坊再无力与国外机械化平拉法、弗克法生产玻璃的企业抗衡,销路日蹙。到1919年,博山只剩下6家手工平板玻璃厂,且规模大为缩减。除博山外,广东亦为清末玻璃生产中心,同治年间扩散至蜀。①且有广东地区进贡玻璃碗的记录,但其质量不佳,“无论在质量上、艺术上都有缺陷”[2].北京地区也是清末玻璃器皿的重要产地,北京宫廷玻璃器的烧制源于康熙。《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七三载,康熙三十五年(1696),内务府奉旨设立玻璃厂,隶属于养心殿造办处,设兼管司员一人。宫廷所烧制玻璃器的时间、器形在《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有详细记述。
  
  2 早期民族实业家对玻璃工业的探索
  
  清末,西方廉价的平板玻璃倾销至国内,引起传统玻璃手工业的转变。1882年,着名实业家经元善投资中外合办的华兴玻璃公司,并任董事。[3]他对西方经营方式比较了解,有经营管理新式企业的业务知识,在商界有着影响。他懂得利用社会资金,出任董事之初即为洋行筹集8000股份,“切实订购机制造、选沙成料,及用场销路诸端……”[4]《申报》1882年9月9日《告白》中提到“因洋行挂号者未齐……逾期不足,将已收者璧还等云”,初有眉目的玻璃公司竟因洋行股份未缴齐而功亏一篑。
  
  1902年,时任芜湖道的许鼎霖发现“西人出重资购买砂地(位于宿迁),密取砂样”,于是将砂样“寄于比国使署,交化学家考验,始知为上等玻璃原料”.同年,素有“南张北周”“状元实业家”之称的着名实业家张謇会同许鼎霖、林松唐、丁宝铨、黄以霖等人,向清政府呈请创办宿迁耀徐玻璃公司。1905年,许鼎霖与英商福斯特签订合同,建立公司。设备从英国引进,聘请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后生产的玻璃质量欠佳,责令调整。英商以洋匠不足为由,停滞生产,后竟“夜私将机器拆去,并带洋匠回沪”.经英国领事调节,才将部分机器与物料归还。后经试验,所产玻璃质量问题并非佣工所致,是英商机器本身的原因,全天开机生产的机器仅能熔八小时的料。玻璃厂后来更换了澳洲熔炉后,产量、质量大为提升,玻璃产品先后经南洋劝业会、江苏物资展览会、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审查,并获得优质产品奖章。
  
  1904年,山东巡抚衙门批复了山东农工商局的程文,准予在山东博山创办博山玻璃公司,并拨给库银5万两作为官股。同年四月二十九日在上海的《中外日报》刊登《招股启事》,以广招股本。正值清政府推行新政,像博山玻璃公司这样“官督商办”的新兴企业影响远超单一的商办企业,被誉为“新法制造玻璃的嚆矢”.公司最初的厂房、设备、原料皆由德国人提供,并聘来7名德国技师。如今看来,博山玻璃公司的生产技术已有很大突破,采用煤气发生炉产生煤气,熔料使用池炉,粉碎原料使用电动粉碎机。但是其核心技术并无改善,仍然沿用“吹泡摊片法”,导致玻璃产量受限。据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记载,博山玻璃公司的产品“尚属不劣”.20世纪初曾名噪一时的博山玻璃公司,投产后勉强支撑了四年多,花费100万两白银,最终于宣统二年(1910)全面停产,所欠大清银行款项无力偿还,遂于1911年彻底倒闭,公司一切资产归于国有。
  
  1904年,湖北武昌建立辉华玻璃厂,经考证,该厂出资方为周学熙,资本与耀华玻璃厂同出一源,即开滦矿务局的新事业存款。周学熙的次子周志俊在《青岛华新纱厂概况和华北棉纺业一瞥》中提及:“当时滦矿获利甚厚,曾规定股息不能超过每股二元四角,多余之数发给新事业存款摺,以为将来赎回开平矿权之用,但当时不能赎矿,逐以此款投资唐、卫厂及创办辉华玻璃厂之用。”
  
  1904年,清朝候补知府林松唐获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购买德国“机械吹筒摊平法”成套设备。1905年,林松唐出资28万元,在汉口设立汉口玻璃厂。次年,曾参与耀徐玻璃有限公司创办、历任惠潮嘉道、山西巡抚的丁衡甫在广东创办玻璃厂。
  
  1906年,由日学成回国的何鹿蒿见“仁丹(日本玻璃厂)在我国销场之大,实为罕见,即穷乡僻壤亦无不见‘胡子’商标广告,大批金银外溢,甚觉痛心。欲图抵御,以挽回国家权益”,乃托日商中川保三介绍,得仁丹厂秘传配方,并开办鹿蒿玻璃厂。数年之后,因军阀混战连年,玻璃厂业务一蹶不振。后因经营维持,政局稍稳,“不数年即获厚利”[5].
  
  1907年,另一位名动中外的实业家,时任广州商务总会会长的张弼士筹集资金并自己投资40万元,在广东惠州设立福惠玻璃厂。早在1895年,张弼士曾创办我国第一家葡萄酒厂--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缺乏玻璃酒瓶的问题困扰了张弼士很长一段时间,宣统元年(1909年),张弼士在烟台创立了张裕酿酒玻璃瓶厂。
  
  此外,厦门、北京、镇江等地也曾有玻璃厂建设的记录。京师玻璃厂曾定购德商瑞生洋行机器,共计18万余元,原合同定为四次交清,但德商通过德公使利用特权强迫该公司提前还款,并称逾期不交,“有资请民政部将玻璃公司封闭,以其机器物料折价偿还瑞生银行”.镇江玻璃厂虽有很畅销的头等器皿,但市场未开拓,也没登出广告,“且运往上海取费之重,竟致不可能和廉价的的日本货竞争,玻璃厂终于1909年关闭,外籍技工纷纷控索欠薪”[6].
  
  3 秦皇岛市耀华玻璃厂的创建
  
  二十世纪初,弗克法②成为世界各国生产玻璃的主流方法。比利时乌得米财团希望能以此专利在中国建厂,驻比利时领事许熊章统计,我国海关每年由外国进口玻璃300万平方米,“若此厂设定其每年之产额可抵进口之数而有余。成本既轻,销路必广,将来非但抵制外货之入口,且南洋一带亦可相机输出也。该厂既有福尔哥法专利之权,亦不虑他厂之设立。盖非用福尔哥法制造即难得如此之良效果也。深盼国人重注意之,勿视以为空谈而失此大好机会也”③。曾于1904年创建辉华玻璃厂的周学熙,利用开滦矿务局新事业存款,果断购买比利时的福克法专利,引进西方先进管理模式,借助开滦矿务局电力、水运、土地、资金、人员、燃料等优势,开办秦皇岛市耀华玻璃厂。结合我国实业家在发展玻璃工业的种种经验、教训,借助国外资本、技术的同时,从股权、人事等方面牢牢把握企业主导权。耀华生产的平板玻璃以低廉的价格、高质量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并远销东南亚、美洲等众多国家,扭转了国内玻璃产品依靠进口的局面。耀华玻璃厂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区志编纂委员会.博山区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2]杨伯达.清代玻璃概况[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4).
  [3][4]经元善.出任华兴玻璃公司董事启[M]//虞和平.经元善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记重庆鹿蒿玻璃厂[M]//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四川文史资料选集(第十五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6]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近代我国民族玻璃工业的探索历程

http://m.rjdtv.com/lishilunwen/4317.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