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民国时期博爱县的教育状况

历史论文 2020-05-30 点击:

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国民政府把沁阳县丹河以东和沁河以北的原清代清化镇的地区划为博爱县,源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自由、平等、博爱”.1939年侵华日军占领博爱时,改名清化县。1945年日寇投降后,复名博爱县。学术界对河南书院、河南教育做过部分研究,但从未有人在县域的尺度上,对博爱县的教育做过研究。本文拟以地方文史资料为中心,探讨民国时期博爱县的教育状况,以为今天的教育做借鉴。
  
  一、民国时期博爱县的庙产兴学
  
  民国时期河南受“水、旱、黄、汤”的影响,以及抗日战争的影响,教育经费并不充足,博爱县也是同样情况。因此博爱县出现了大量的庙产兴学的情况。很多庙产在孙中山先生破除迷信,打倒偶像的号召中被改为学校的校舍。博爱县第一小学就位于博爱县文庙内。初级师范三年制学校在关帝庙内。
  
  博爱县长何其智创办的博爱县立第一抗建完全小学校就在太行山区的玉皇庙。孙东阳撰写的《何县长办教育》①就详细记述了这次庙产兴学:何先生上任后,看到博爱县北部山区,地瘠民贫,文化落后。全县所有国民教育设施被日寇尽皆摧毁……为展抗战救国之宏图事业,复兴国民教育,何县长带头将其两个月薪饷--五百元白洋,捐赠办校。在何公带动下,博爱县党政军头面人物和各村开明绅士,纷纷解囊,慷慨捐助。捐款凑起后,于中国民国三十年春,在玄坦庙之西的天爷庙内开办了博爱县立第一抗建完全小学校。分设六个年级六个班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招一个班,每班约五十名学生,一次共收容爱国青少年三百余名。但是民国时所立《博爱县立第一抗建完全小学成立碑记》却记载校址在“山区玉皇庙”,这是因为民间常常把玉皇大帝称作老天爷,玉皇庙常常呼做“天爷庙”.
  
  博爱县的张茹集小学,也坐落在寺庙的庙产之内。赵长金所撰写的《古庙神像一风吹》②记述了坐落在庙内的学校的打破偶像的事件:1927年,我十二岁,在张茹集小学读书。校址坐落在村西南角靠寨墙的一座龙潭寺内,当时人们称为洋学。学校成立于1923年,全寺仅大殿一墩金塑的老佛爷以外,其他神像都没有了,唯有他还很安详地坐在暖阁里。这座大殿是五年级教室又是大礼堂。一天,全校同学集合在大礼堂,听狄士元委员做报告。讲的主要内容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迹和他提倡的三民主义,实行地方自治以及反对封建迷信等等。等他讲到破除迷信的时候,突然指着大殿中的那尊佛爷狠狠地讲到:就是它作为统治者的工具,人们敬它一千多年,我们今天来个实验,要打到它,看它灵不灵,会不会显圣!同学们,你们敢不敢把它打倒!现场同学齐声呼:敢!现在就打倒它吧!会场安静以后,李重斋校长宣布,五六年级同学留下来。并叫附近的同学回家取绳、斧头、铁锤等家伙。李丹池同学取来一杆锯,锯开了暖阁。在老佛爷的脖颈上和腰间套上两条绳,几十人一齐拉,没有费力,就把这墩佛爷拉倒了。
  
  二、民国时期博爱县的家庭教育
  
  民国时期博爱县的家庭教育以“西复兴”商业家族的家庭教育最为典型。“西复兴”是一个经营火石的商号,清朝年间至民国初年商铺开设在博爱县许良村东街。由于火柴的逐渐推广,火石生意清淡,“西复兴”的老板逐渐改营竹货、杂货、粮食等生意,商号也后来改做别的字号,但由于“西复兴”懂经营、善管理,生财有道,对民众影响深远,这一系列的生意都被民间称作“西复兴”,“西复兴”的老板被称为“西复兴铺东”.“西复兴”的家庭教育特别严格。
  
  “西复兴”有尊师的家规。贺海容撰写的《“西复兴”治家有方》③记述了“西复兴”家族重视教师的情况:“西复兴”家族不惜重金聘请优秀教师,小学教学设备比较齐全,订有几种报刊杂志,还购买文具及课外读物来鼓励学生。教师薪金高于一般教师工资一倍,年薪银洋二百余元,尚有福利,教师购买鞋袜、手巾、帽子等都不在薪金之内,年终另送薪金半数作为酬谢。教师饭菜多样化,每餐不少于四菜,还定期改善。我县优秀教师乔安甫、乔立业、乔太松、乔玉温等老师都曾在他家教过书。
  
  “西复兴”有重教的家规。贺海容撰写的《“西复兴”治家有方》记述了“西复兴”家族对子弟教育的重视:“西复兴”对子弟管教从严,要求每人必须受一定的教育,学有专长。日寇入侵博爱县后,西复兴铺东大多逃至黄河以南或四川一带,虽然国难当头颠沛流离的情况下,子弟学习从未间断。西复兴也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子弟。据不完全统计,清朝光绪年间出举人一名,拔贡一名,清末到解放前有大学生十余人。如贺海清民国时读了大学,解放后在北京某大学任教。1945年日寇投降,贺祥麟、贺钟麟正好读完大学,接着赴美留学,分别攻读英语和植物病虫害。建国后,贺祥麟成了广西师范大学外语教授,贺钟麟成了河南农学院教授,全国昆虫学会理事。贺绶铭任河南水利厅工程师。
  
  “西复兴”的生活家规也很严格。贺海容撰写的《“西复兴”治家有方》记述了“西复兴”对子弟的家规:生活俭朴,伙食以粗粮为主,蔬菜大部自给,穿衣花费按人定量,不得超支,每人每年约为一身普通衣服。家中妇女各为丈夫子女制作衣鞋。长辈常常谆谆告诫子弟:财产不足恃,个人必须学得一定知识,必须有一技之长,才是谋生的有力保证。学生阶段一旦外出,必须禀告家长,允许后方可成行,返回时必须面见家长。当时本县没有中学,读中学必须到外地,每赴外地求学,行前数日,各长辈必须轮流训教,在外如何处事为人,要求交益友不交损友,对自己要节俭,对别人要大方,尊敬老师,刻苦学习,如胆敢胡作非为,一定严加斥责,驱出家门。当时社会很乱,妓女乱串旅社卖淫,许良镇赌场遍布,药丸毒品盛行,不少青年误入歧途,倾家荡产,唯西复兴铺东子弟一尘不染,洁身自好。
  
  三、民国时期博爱县的民族团结教育
  
  高学恭在《记吉鸿昌同志在博爱二三事》④里记述了吉鸿昌将军在博爱解决回汉纠纷,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事例。博爱县许良地区的大辛庄村是回民聚居村,与邻村屠王村汉民发生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回汉械斗。吉鸿昌将军率兵解决了纠纷,平息了械斗,同时进行了民族团结的教育。
  
  吉鸿昌建议,在大辛庄东、屠王村西的两村交界处,建立一所中山小学,使回汉民族的子女从小就在一块读书,从小培养起民族友爱精神,以实现中山先生孜孜以求的平等、博爱之理想。吉鸿昌将军又指令部属,以团结友爱为内容编印小册子,颁发回汉民手中,教育他们团结博爱,平等待人。
  
  吉鸿昌将军在解决完回汉纠纷后,回到清化城,给第一小学的全体师生做了一次民族团结的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论博爱之要义》。他在演讲中讲到:“博爱是中山先生创造的信条。爱,就是既要爱自己,也要爱他人。要善邻友好,爱本族,也要兼爱他族。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应该互相提携,友好以待,决不能相互杀戮,引来外患。”
  
  四、民国时期博爱县的留学教育
  
  博爱县人杜严,字友梅,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归国后当选河南咨议局议长。后来积极参与河南教育家李敏修创办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分英、法、德文班,还选派不少学员出国深造,为近代的留学教育做出了贡献。⑤
  
  总之,民国时期的博爱县深受日寇的蹂躏、国民党的掠夺,自然灾害的打击,然而博爱县的教育在艰苦条件下出现庙产兴学、西复兴家庭教育、吉鸿昌民族团结教育、留学教育等内容,为国家培养了人才,为今天的教育提供经验教训。
  
  [注释]
  
  ①孙东阳。何县长办教育[J].博爱文史资料,第2辑,56-58.  
  ②赵长金。古庙神像一风吹。博爱文史资料,第3辑,81-82.  
  ③贺海容。“西复兴”治家有方[J].博爱文史资料,第3辑,83-85.  
  ④高学恭。记吉鸿昌同志在博爱二三事[J].博爱文史资料,第1辑,13-17.  
  ⑤贺名文。爱国实业家杜严[J].博爱文史资料,第1辑,1-4.

探讨民国时期博爱县的教育状况

http://m.rjdtv.com/lishilunwen/4363.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