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海洋学核心期刊论文国际合著的比较分析

论文怎么写 2020-04-08 点击:

  科学合作不仅有利于知识共享,促进跨学科研究[1],而且能够推动复杂问题的解决,产生巨大的科研影响力[2].目前,河南师范大学的谢彩霞探讨了科学合作的本质属性[3],对科学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发展[4]和科学合作的动力因素进行了研究[5];大连理工大学的刘则渊论述了科学合作最佳规模现象的发现[6];武汉大学的贾茜等对科学合作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7].
  
  论文合着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合作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国际合着是指在作者地址中至少出现一个国外地址[8].金炬和王立平等对中美合着论文[9-10],史豪杰等对中法合着论文[11],梁立明和马肖华对中德合着论文[12],郭永正和梁立明对中印合着论文[13],谢彩霞对中韩合着论文[14]分别进行了研究分析。
  
  2012年,中国国家海洋局与德国教育和研究部签署了《关于加强中德海洋与极地领域合作的联合声明(2013-2020)》,旨在促进双方在海洋领域的合作,为发展海洋科学、推动海洋技术进步做出贡献[15].本次研究将从论文合着的角度比较中德两国海洋学国际合作的现状,以促进我国在海洋学领域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
  
  1 数据来源及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该数据库是美国汤森路透公司开发的涵盖业界权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艺术与人文索引的重要的科研与发现平台。该库收录经过影响因子筛选的全球核心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世界科学研究的水平。目前,继科学引文索引(SCIE)之后,该系列中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也已将数据回溯到了1900年,而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的数据也已回溯到1975年。
  
  以这三大引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将学科字段(Oceanography)和国家字段相结合,检索中国和德国发表的海洋学论文,限定文献类型为论文形式,排除2015年发表的文章,检索时间为2015年4月,共收集到中国海洋学论文8 154篇,德国海洋学论文8 971篇。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利用EXCEL、SPSS和UCINET软件以8 154篇中国论文和8 971篇德国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以下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中德两国海洋学各年文献量,论文的篇均作者数和篇均参考文献,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的合着国家和论文的被引频次。
  
  2 研究结果
  
  2.1 中德海洋学各年论文量比较
  
  各年论文量能够反映某研究领域每年的科研产出以及变化趋势。根据国际合着的定义,将8 154篇中国论文和8 971篇德国论文分为国际合着组和非国际合着组。图1、图2分别为国际核心期刊中中国和德国海洋学论文总量,及国际合着组和非国际合着组的论文量。
  
  :文献量的单位为“篇”,下文同此。
  
  图1的数据显示,中国在海洋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自1976年首次被国际核心期刊收录后,经过20年的平稳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加速发展,到21世纪初期步入高速增长阶段。1976年,中国台湾学者Chen,TP发表的论文《养殖虱目鱼增加动物蛋白的供应》(CULTURE OF MILKFISH(CHANOS-CHANOS)AS A MEANS OF INCREASING ANIMAL PROTEIN SUPPLY)首次被国际核心期刊《加拿大渔业研究委员会杂志》(JOURNAL OF THE FISHERIES RESEARCH BOARD OF CANADA)收录。1983年,中国大陆学者的3篇海洋学论文被国际核心期刊收录:他们分别是南京大学仲崇信教授在《海洋科学公告》(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发表的论文《中国大米草的地理分布》(GEOGRAPHICAL-DISTRIBUTION OF SPARTINA-ANGLICA HUBBARD,C.E.IN CHINA);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曾呈奎(TSENG,CK)在《海洋》(OCEANS)发表的论文《海洋因素和海藻分布》(OCEANOGRAPHIC FACTORS AND SEAWEED DISTRIBUTION);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研究所的朱仲芬和罗星辉在《海洋测量学》(MARINE GEODESY)发表的论文《ZYZY型海洋重力仪》(TYPE ZYZY SEA GRAVIMETER)。
  
  在国际合着方面,中国学者在海洋学领域的国际合着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20多年的缓慢增长,进入21世纪开始加速,但总体发展速度低于文献总量的增长速度。1978年,中国台湾学者Lien,SL与美国学者Hoopes,JA合作发表的文章《苏必利尔湖风动稳定流》(WIND-DRIVEN,STEADY FLOWS IN LAKE-SUPERIOR)被期刊《湖泊学与海洋学》(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收录。大陆学者参与国际合着的时间始于1983年,当年发表5篇合着论文被国际核心期刊收录。
  
  图2的数据显示,德国在海洋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自1972年首次被国际核心期刊收录后,一直处于稳定的增长状态,偶有年份略有下降。在国际合着方面,自1973年开始,同样一直处于稳定的上升状态。而且自本世纪初,德国海洋学国际合着发表的论文数明显高于非国际合着发表的论文。
  
  德国海洋学迈入国际舞台的时间早于中国,而且早期发展的速度也比中国快,但中国海洋学自本世纪初开始加速,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德国海洋学。从2006年开始,中国海洋学每年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已经超过德国海洋学的论文。但中国海洋学国际合着的比例远远低于德国海洋学。
  
  2.2 中德海洋学论文篇均作者数和篇均参考文献比较 论文的篇均作者数能够反映论文的合着程度;论文的篇均引用参考文献数能够说明文献的学术规范,研究者的研究习惯、研究深度和所属学科的成熟度[16].AV.AU表示论文篇均作者数,即作者总数/发文量;AV.CR表示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数,即参考文献数/发文量。AR%表示国际合着论文和非国际合着论文发文的比值。IC(International Co-authorship)表示国际合着;Non-IC(Non-International Co-authorship)表示非国际合着。
  
  表1的数据表明,中国海洋学国际合着论文的作者数明显多于其非国际合着论文的作者数;同样,德国海洋学国际合着论文的作者数也明显多于其非国际合着论文的作者数。德国海洋学国际合着论文的篇均作者数总体上稍多于中国海洋学国际合着论文的篇均作者数;而德国非国际合着论文的篇均作者数总体上略低于中国非国际合着论文的篇均作者数。
  
  德国海洋学国际合着论文和非国际合着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书均多于中国海洋学。德国海洋学国际合着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略多于其非国际合着论文,而中国海洋学国际合着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明显多于其非国际合着论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表2中的4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中国海洋学的篇均作者数(p<0.05),篇均引用参考文献数(p<0.05),表明这两组数据有显着性差异;德国海洋学的篇均作者数(p<0.05),篇均引用参考文献数(p<0.05),表明这两组数据也有显着性差异。
  
  2.3 中德海洋学论文收录期刊影响因子的比较
  
  期刊的影响因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登载论文的质量。将收录中国和德国海洋学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IF)分为6个等级:无2013JCR影响因子、0~1、1~2、2~3、3~4、>4.
  
  表2的数据显示,德国海洋学论文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国海洋学论文。中国海洋学国际合着论文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国际合着论文;同样,德国海洋学国际合着论文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高于非国际合着论文。
  
  2.4 中德海洋学论文被引频次的比较
  
  论文的引证影响因子表示在一定时期内,论文的篇均被引证次数[17],能够反映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表3列出了中德海洋学论文自发表时至2014年被引频次的情况。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德国海洋学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明显高于中国海洋学论文的被引频次。德国海洋学国际合着论文与非国际合着论文被引频次的差别不大,而中国海洋学国际合着论文的被引频次远远高于非国际合着论文。
  
  2.5 中德海洋学论文合着国家的比较
  
  中国海洋学自1978年开展国际合作,至今共与68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合着。德国海洋学自1973年开展国际合作,至今共与99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合着。表4列出了中德两国国际合着文献超过10篇的国家。图3和图4分别为与中德两国合着文献超过10篇的国家合着网络关系图。
  
  如表4所示,中国共与27个国家的合着论文超过10篇,与美国的合着最为密切,发文量达1 393篇;德国共与51个国家的合着论文超过10篇,同样与美国的合着最为密切,发文量达1 379篇。中国与邻国日本的论文合作量位居第二,但远远低于与美国的合作;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都合作发表了超过200篇论文;欧洲国家中,中国与西欧国家的合作较多,与北欧和南欧的国家也有一些合作;除了欧罗斯,中国与东欧国家的合作较少。德国与大部分欧洲国家合作发表的论文均超过10篇,其中与英国合作发表的论文量达847篇,位居第二;此外,德国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合作发表的论文也分别达341篇和221篇,与亚洲的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南美的巴西和秘鲁等国,以及非洲的南非也有一些合作。
  
  比较图3和图4可知,中国海洋学的国际合着远远弱于德国海洋学的国际合着。中国的国际合着对象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也包括亚洲、大洋洲和南美的主要国家;而德国不仅与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国家有密切的合作外,还与非洲国家也有合作,并且合着发表的论文量超过与中国合着发表的论文。
  
  3 结 论
  
  比较中德两国海洋学国际核心期刊的论文,本研究发现:
  
  (1)中国海洋学步入国际舞台的时间略晚于德国海洋学,相应的参与国际合着的时间也晚于德国海洋学,尤其是大陆学者参与国际合着的时间比德国学者晚了整十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海洋学论文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德国海洋学论文。2004年,中国海洋学论文总量首次超过德国,之后一直保持着飞速发展的态势,表明中国海洋学领域研究者的语言和科研能力都有了显着提升,在国际舞台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位,同时也说明中国研究者希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全球的研究者分享,促进科学交流。2013年,中国海洋学国际合着论文首次超过德国,目前仍处于高速增长状态;这表明中国海洋学领域研究者的研究范围已经延伸至国际舞台,能够与国际研究者平等交流;同时也说明中国研究者渴望参与国际研究,了解并学习国外先进的研究方式,提升自己的研究实力。尽管中国海洋学国际合着论文近年来保持高速上升的态势,但中国年度国际合着论文仍不足总论文量的30%,远远低于同期德国国际合着论文占总论文量约70%的水平;说明德国海洋学国际合作的程度远远高于中国。
  
  (2)比较中德两国海洋学论文的篇均作者、篇均参考文献和刊载期刊的影响因子以及论文的被引频次,本研究发现德国海洋学论文的篇均作者和篇均参考文献数均高于中国海洋学论文,德国海洋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于中国海洋学论文,德国海洋学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也远远高于中国海洋学论文。由此可见,德国研究者的研究习惯、研究深度以及学术规范性优于中国研究者,相应的德国海洋学论文的质量、原创程度和影响力也优于中国海洋学论文。而且,德国海洋学国际合着论文的篇均作者数明显高于非国际合着论文,而国际合着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数、发表期刊的影响影子和被引频次仅略高于非国际合着论文。中国海洋学国际合着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数、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远远高于非国际合着论文,而国际合着论文的篇均作者数与非国际合着论文的差别不大。这一现象表明,国际合着论文研究者的研究实力优于非国际合着论文,因此国际合着论文的学术价值高于非国际合着论文,受到的关注度也更高。另外,两国不同的现象,说明德国海洋学研究者参与国际合着的程度较高,但国际合着论文与非国际合着论文研究者的研究实力相当,合着论文的价值也相当;而中国海洋学国际合着论文研究者的研究实力明显强于非国际合着论文,因此合着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也高于非国际合着论文。
  
  (3)分析中德两国海洋学国际合着网络,本研究发现中国海洋学共与6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但主要集中在与科技水平相对发达的国家进行合作,其中与美国的合着论文遥遥领先,达到1 393篇,但与其他国家的合着论文量远远低于此水平;德国共与99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合作,合作范围较广,同样与美国的合着论文最多,达1 379篇,与其他国家的合着论文也低于此水平。中德两国国际合着关系网络图都形成了一个连通图,说明两国在海洋学领域,与两个以上国家的学术合着比较普遍,但德国海洋学合着的国家和地区明显多于中国,不仅局限于与科技水平发达的国家,还与许多科技实力较弱的国家开展国际合着,说明德国海洋学的研究与国际接轨程度更高,其国际影响力也更强。

  参考文献

  [1]Katz J S,Martin BR.What is Research Collaboration[J].Research Policy,1997,26(1):1-18.
  [2]Sonnenwald D H.Scientific Collaboration[J].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41(1):643-681.
  [3]谢彩霞.关于科学合作本质属性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4):19-21.
  [4]谢彩霞.科学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发展的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7,45(5):97-100.
  [5]谢彩霞.科学合作动力因素的科学计量学分析[J].情报杂志,2009,(2):167-171.
  [6]刘则渊.科学合作最佳规模现象的发现[J].科学学研究,2012,30(4):481-486.
  [7]贾茜,李亚婷,张斌.科学合作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6):40-45.
  [8]Bordons M,Gomez I,Fernandez M T,et al.Local,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in Biomedical Research[J].Scientometrics,1996,37(2):279-275.
  [9]金炬,马峥,梁战平.从中美合著论文状况看中美科技合作[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5):41-47.
  [10]王文平,刘云,蒋海军.中国国家科技计划资助国际合作特征分析[J].情报杂志,2013,32(10):72-76.
  [11]史豪杰,朱文沓,吴广印.从SCI合著论文角度看中法科技合作[J].情报科学,2008,26(6):876-881.
  [12]梁立明,马肖华.从中德合著SCI论文看中德科技合作[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1):22-28.
  [13]郭永正,梁立明.中、印国际科学合作的地区结构比较[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6):117-121.
  [14]谢彩霞.基础研究领域中韩科学合作状况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5:239-243.
  [15]张坤.中国国家海洋局与德国教育和研究部签署了《关于加强中德海洋与极地领域合作的联合声明》[N].中国海洋报,2012-08-31,(001).
  [16]袁晓园,华薇娜.中国图情学国际合著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10):137-158.
  [17]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31-233.

中德海洋学核心期刊论文国际合著的比较分析

http://m.rjdtv.com/lunwenzenmexie/3739.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