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社会心理学论文 2019-06-02 点击:

一、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所存在问题的解析在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一般是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的,课程教学对象通常是没有心理学基础的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目前,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学科化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把社会心理学作为学科专业知识来讲授,较少考虑将其作为改善学习者心理素质的课程来讲授。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类的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通常要求学生按照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标准来掌握心理学知识,例如,准确掌握学术概念,了解完整的学科知识以及有关心理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等。也就是说,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心理学的学科逻辑或知识体系在形式上的完备,而忽视了其对学习者的实际效用或实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理论化要使社会心理学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良好的影响,就必须考虑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问题。一直以来,高等农林院校常选用的几种社会心理学教材,在内容上有2个特点:一是理论多,实践少;二是注重不同理论流派的阐述,而忽视了不同理论体系间的比较分析。由于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通常以教材为轴心,所以课程教学内容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过于注重理论的阐述和罗列等问题。
  (三)教学方法简单化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一般采用的都是比较单一的模式———最基本的讲解式教学方式,即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如讲解、示范等)来讲授课程内容。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讲解法虽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但是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如不利于人的操作能力的发展;限制人的发现探究能力的发展;很容易变成“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没有充分的机会对所学的内容及时做出反馈,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易充分发挥等。
  对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教学而言,通过教师的讲解,虽然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知识,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释一些社会心理现象;但是对本来就很缺乏心理学知识的农林类大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很难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谭娟晖: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为自身的思维品质和心理品质,更难以使学生在掌握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调适和指导自身情绪与行为的方法,从而很难使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教学达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四)教学评价形式化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的评价,只关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课程考核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通行做法。社会心理学的课程考核通常是单一的笔试形式,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其结果是,只要死记硬背,学生在社会心理学的课程考核中就可能得到高分。这种教学评价的导向使许多学生在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时发生方向性错误,即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相关心理调试技能的发展,从而使社会心理学课程无法真正发挥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和系统化,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必须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并且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社会心理学课程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解释社会生活,理解社会行为,解决社会的矛盾冲突。因此,社会对这一学科的期待是帮助人们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并在面临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时,如社会矛盾、人际冲突、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等,能为人们提供有用的方案,能为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服务。
  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甚至还有一些来自于贫困家庭。一些学生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比较强烈的自卑心理和退缩性行为,专业差别导致的自信缺失等。因此,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教学要在向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增强适应环境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这就要求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具体包括:帮助大学生获得必要的社会心理学基本知识,提高心理特别是社会心理的基本素养;指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全面健康的成长。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固然重要,但是发挥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效用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要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因此,在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应综合参考多种社会心理学教材,如沙莲香着的《社会心理学》(第2版)、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的《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着的《社会心理学》、俞国良着的《社会心理学》,以及郭念锋主编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中“社会心理学”一章的内容等,并对这些丰富的社会心理学内容进行慎重的选择,删减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纯理论知识,增加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构建对优化农林类大学生心理素质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心理学作为公共选修课,其教学对象通常是由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的班级,所以同一教学班级的学生彼此间并不熟悉。针对教学对象的这一特点,在上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堂课时,教师可以引进团体辅导活动,通过“认识你我”“对对碰”“滚雪球”“名字接龙”
  等环节使班级中的学生能够很快地相互认识。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学生可以在不影响其他人的情况下,非常自由地参与到活动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调换位置,也可以站着或坐着。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既认识了新朋友,又因为教师采取的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而感到欣喜,从而对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学习充满期待和产生兴趣。在介绍社会心理学主要流派中的精神分析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着名电影《爱德华大夫》,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弗洛依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在讲授“社会角色”一节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共同演出一个心理小品,并与学生一起对其中的角色进行生动有趣的分析,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引入社会角色、角色期望、角色技能、角色谭娟晖: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冲突等相应的授课内容。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社会角色”的相关知识,而且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从而可以更从容地面对和适应社会生活。
  在讲授“人际知觉”这部分内容前,教师可以在全班组织“人际知觉的评价”活动,即先让学生从“人际技能、幽默感、被他人接受的愿望”等方面对自己进行认识;然后再分组,让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相互间的评价,从而使学生找到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的差异;最后要求学生用心体会同学之间交流的过程,并请学生上讲台谈体会。在讲授“沟通与人际关系”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到讲台上讲述自己在沟通或人际关系处理中获得的经验或碰到的难题,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同时允许讲台下的学生就提出的难题献计献策;最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这一教学活动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轻松地掌握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学到了很多切实可行的交际策略,以利于其今后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此外,在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各种心理测量。这些心理测量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测量结果对指导学生改善心理状况、适应高校生活以及发展健康人格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便于与学生交流,教师还可以开设社会心理学网络课堂,以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和提问。

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http://m.rjdtv.com/shehuilunwen/10.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