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论文 2019-06-20 点击:

   摘要:图式是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人认知有4个方面的功能:注意、编码和检索功能,整合功能,理解功能和计划功能。社会心理学家在自己的研究中,引进图式概念,用“人的图式”解释人格,用“自我图式”解释自我概念,用“群体图式”解释刻板印象,对产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也通过图式概念有了新的阐述。从图式理论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合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与传统社会心理学单纯研究个体、群体的外部行为方式来预测心理现象的方法相比,图式加工的观点深入到人类大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揭示了个体或群体根据已有知识来解释外界新信息的方法和过程。
  关键词:图式;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心理地图
    一、图式理论的基本内容(一)图式的定义早期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KurtKofffka)在对格式塔的定义中已经涉及到了图式概念的内涵:“如果一种经验的现象,其每一成分都牵涉到其他成分,而且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和其他部分具有某种关系、这种现象便是格式塔。”①社会心理学先驱,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Sir,Frederic Charles Bartlett).认为,认知图式是“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Anderson,1980,P.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则提出了“认知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的定义(蒋永福、刘敬茹,1999)。综合认知心理学家的论述,可以把图式看成是人脑中的知识单位、或进行认知活动时的认知结构。
  人类的大脑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这个系统的一个最基础的程序就是对外界刺激进行分类。也就是说,当感知外界刺激时,人们倾向于把单个孤立的实体以成组、分类的方式组织在一起。例如,人们在十字路口的“安全岛”旁边看到一个穿制服,带白手套,表情严肃的男人,就可以很快的将他归类为一个“交通警察”。但是,人们怎么知道这个男人应该是交通警察而不是一位税收官、食品卫生检查员或者刑警?
  这是由于人们头脑中的原型(prototype)在起作用。原型是一个抽象概念,可以将它解释为某一类或一组里的典型例子。通常来说,原型是依据一组特殊属性形成的。例如,一个“智商高人”的原型就是指那些高IQ、反应快、记忆牢或者考试成绩总是优异的人。在将某人归类时,人们就将他和分类里的原型做比较,然后进行归类并编码。
  被编码的对象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相反,他们之间是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在一起并建立起一个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就是图式,通常包括一个实体自身的各种属性以及它与其他实体的关系。“鱼”概念图式(资料引自:Collins&Quillian,1969)并非所有人关于“鱼”的图式都和上面的一模一样,有些人也许对鱼持有恐惧或厌恶的感觉,那么他们的图式所包含信息可能就不尽相同。但不论内容具体是什么样的,图式使得人们可以组织和记忆信息,从可直接获得的事实中进行推论,并且获得新的信息。
  (二)图式的功能图式对认知的影响主要有4个方面:查得.1.注意、编码和检索功能。注意是指加工能力的志向和集中;编码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存贮;检索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实际上,人们注意到的只是这个世界提供的信息中的一小部分,而进行编码的则是注意到的信息,在检索时也只是将先前编码的一部分信息提取出来。这是因为上述三方面都涉及到了图式的选择功能。选择不是随机的,图式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认识图式就是一张滤网,它决定了人们在注意时接受哪些信息,在编码时存储哪些信息以及检索时提取哪些信息。
  这样看来,图式的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对人的记忆具有影响。图式影响着记忆的内容、速度和容易度。人类的记忆很大部分是重建的。也就是说通常人们并不是像照相机纪录所有的图像和声音那样,把所有既定条件下的细节都精确记忆下来。相反,人们记住一些特殊情境下的典型、主要的事实,然后依赖图式填充其他的细节。图式在记忆里组织信息因而影响着什么是人们记忆的,什么是人们遗忘的(Hess &Slaughter,1990;Sherman,Judd & Park,1989)。试图回忆的时候,人们比较容易快速的回忆起那些和既有图式相符的事实。现代心理学家的一些研究检验了对三种不同信息的回忆:与图式一致的材料,与图式相反的材料,与图式没有关联的信息。结果表明:与期望一致或相反的材料比与图式毫无联系的材料更容易被回忆起来(Higgins & Bargh,1987,Cano,Hopkins&Islam;1991)。另一些研究则表明,当图式本身很具体而非抽象概念的时候,人们的回忆也要好一些(Pryor,McDaniel& Kott-Russo,1986)。此外,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是专家,或者掌握易得的图式,他们就比非专业人士更容易回忆起和图式有关的材料(Bargh & Theinm,1985;Fiske,Kinder&Larter,1983;Higgins&Bargh,1987)。
  2.整合功能。经过认知图式筛选的信息往往是杂乱无章的,这就需要人脑对其进行加工整理。而这种加工整理的过程也必然受到认知图式的影响。整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人脑提取存储于自己头脑中的内部信息;把内部信息外加到外部信息上,用内部信息处理外部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认知图式将外部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这方面,皮亚杰提出了着名的同化———顺应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起来并结合到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平衡是指个体遇到新的刺激时,总是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的图式无法同化,便会做出顺应反应,调节或重建一个新的图式,以达到认识的平衡。皮亚杰认为图式同化、顺化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
  3.理解功能。图式的理解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同的认知图式所能理解的外界刺激的范围是不同的;第二,对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随着认知图式的不同而不同;第三,认知图式不同,对于相同信息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的。图式还影响着人们对他人或其他社会实体做出推论(FiSke&Taylor,1991)。当知识出现欠缺的时候,图式可以补充缺失的信息。一个完整的、正确的图式,还可以帮助推测新的事实。例如,A认为他的朋友B是一个非常容易患胃肠炎的人。如果一次聚餐之后的第二天B因病没有上班,那么A就很可能推测B得了胃肠炎。如果A自己本身是一位医生,那么他还可以进一步推测胃肠炎可能导致什么后果或者并发症,使用什么药是最有效的等等。
  对他人或其他实体的判断和知觉也受图式的影响。一方面,图式本身可能就是依价值判断构成的;另一方面,图式的复杂程度影响着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图式越复杂,对实体做出极端判断的可能性就越小。这被称为复杂———极端效应(complexity-extremity effect)。进一步研究证实,复杂———极端效应也适用年龄(Linville,1982)。如:大学生对于同辈群体的图式要比老年人的图式复杂,因此他们对于老年人的评价要更极端一些。
  4.计划功能。这是指图式可以在环境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寻找需要的信息。它限定了人们从什么地方寻找信息,可能有什么样的信息存在其中,从而减少外部刺激的复杂性。
  二、图式理论对一些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图式的概念对社会心理学意义重大。在个人层面上来说,图式明显的影响着记忆,推论和判断。更重要的是,图式是一种文化要素(Forgas & Bond,1985;Harris et al,1982)。这是因为,图式是一种社会思想的共有模式,人们利用图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将它们完好的保存了下来。下面将从图式理论对人格、自我概念、刻板印象及社会认知偏差4个方面的解释来揭示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一)人的图式———对人格的解释人脑中存在不同种的图式,包括人的图式,自我图式,群体图式,角色图式和事件图式。
  21第1期乐国安 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人的图式是对人的人格进行描述的认知结构,一般应用于特殊的个人或者典型的一类人。人的图式组织了人们关于他人人格的概念,并且使人们可以形成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一些研究者认为关于人的图式是从语言中发展而来的,包括一些名言警句把相近的特征属性联系在一起,或是词汇本身就提供了某些特征间的关系。例如:当一个词被用在某人身上时,人们就认为意思相近的词汇也适用于这个人(Shweder,1977)。
  人的图式分为明确的和抽象的两种。明确的人的图式是特殊的且属于特殊的人群。人们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关于人的图式就可以预测这个人对新环境、机会或困难的反应。还有一些人的图式是非常抽象的,描述的是人格特征间关系。这种图式类型就是所谓的隐含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这是一套阐述哪些人格特点与其它人格特点有关联的假设(Anderson & Sedikides,1991;Grant &Holmes,1981;Steinberg,1985),这些理论分析了行为与各种人格特征的联系。它们被称为“隐含的”,是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精确地检验这些图式,甚至并未明确地意识到它们的具体内容。隐含人格理论影响着人们判断和评价他人,因此是非常重要的。
  同其他的图式一样,隐含人格理论使人们可以在既有的信息基础上做出推论。当信息很少的时候,就可以使用这些图式来充实对他人的印象。例如,如果对一个人的图式是“非常慷慨的”,那么就可以推测出这个人可能很乐于助人,有很多朋友等信息,即使人们并不知道他是否真的乐于助人并且有很多朋友。研究者将隐含人格描述为一张心理地图(mental map),用来表明各个特征间的联系。图2是一张可能出现的心理地图的例子。
  图2中,相近的特征被排列在一起,显示了具有一种特征的人就可能具有类似的其他特征;不同的特征彼此分布很远,说明在同一个人身上几乎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些特征。一个人如果具有上述心理地图,那么当他在观察别人的时候,如果发现某人具有某个特征,就会根据这张心理地图来推论这个人的其他特征。在这张心理地图中还包含两个不同的评价尺度:社会尺度和智力尺度。在图2中,“不受欢迎的”和“受欢迎的”这两个特征主要是社会尺度上的不同,而“聪明的”和”蠢笨的”主要是智力尺度上的不同。总体上看,大多数的特征倾向于要22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么在两个尺度上都是好的,要么都是坏的。后来的一些研究者基于统计手段的应用,还创造了五尺度的心理地图,它由神经质、外倾性、开放度、一致性、意识性五个尺度组成。该图相对于两尺度的心理地图而言,是一种更复杂的隐含人格理论。
  (二)自我图式———对自我概念的解释自我图式组织形成了人们对自己的品质和特征的概念。
  人们运用自我图式的维度来衡量自己。自我图式来自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对于个体社会经验中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如果一个人认为他自己是一个独立型的人,他就可能将自己视为一个个人主义的、非传统的、果断的人。因此他的行为方式就会表现出他的自我图式,例如他可能拒绝从父母那里接受金钱,不会因为功课而求助别人,或者很可能去自己找一份兼职的工作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自我图式并非涵盖了自我行为的所有方面。由于个人生活各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自我图式是由那些与自我紧密相关的行为特征组成的。正因为如此,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自我图式,可以增加对这个人行为预测的准确率。
  关于自我图式的研究还表明,它对于人的一些认知活动具有影响。首先,自我图式会影响人的信息加工的速度和确定性,人们在判断和说明与自我图式相一致的信息时,速度和确定性都要更快一些。其次,自我图式还会影响着人们如何解释来自他人的反馈信息。人们收到来自他人的反馈信息经常是不完全的,模糊的,不一致的。自我图式决定了人们如何接受并加工这些反馈。通常来说,人们更注意那些可以强化自我图式的信息并有选择的接受这些信息。最后,自我图式对记忆的影响也很大。在一项研究中,被试者被引导而相信外向(或内向)是一种好的特征。然后他们被要求记住与这个特征相关的信息。结果表明,被试都较多较快地记住了与特征一致的信息(Sanitioso,Kunda&Fong,1990)。
  (三)群体图式———对刻板印象的解释群体图式(或称刻板印象)是关于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或社会范畴的图式。刻板显示出特殊社会群体和社会范畴的属性和行为。
  一些研究者认为群体图式的形成是人们通过和刻板印象群体的成员进行直接接触形成。举例而言,如果人们接触过的—些法国人都非常的有情调,就概括出“法国人很浪漫”的刻板印象,并把它推论到这个群体里的其他成员身上。还有的理论认为刻板印象部分的起源于带偏向性地用社会角色将群体成员归类。由于角色和特征是相联系的,因此这些特征就被相应的归到群体成员身上。假如群体成员的角色与负面特征相联系较多的话,那么对这个群体就会有一个不好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可以简化复杂的社会。由于刻板印象是基于将一类型的人简化成一个群体的基础上,这就使人们在仅有很少量信息的时候仍然可以很快的对某人做出判断。只要知道这个人是从属于哪个群体的,就据此形成关于这个人的印象并且预测他的行为。
  在社会中,很多刻板印象是关于种族和性别的。例如,人们会认为日本人讲礼节、英国人具有绅士风度、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等等。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也是一样的。通常人们第一次和人见面的时候都会首先将他进行性别归类,这是因为性别刻板印象可以精细地描述性别特征。它可能将男性描述为独立的、支配的、竞争的、理性的、有能力的、果断的、能够沉稳的应对危机。把女性描述为情绪化的、敏感的、富于表现力的、温柔的、助人的和耐心的。在性别里面,刻板印象还可能与称谓相联系。某某女土(Ms.)与某某夫人(Mrs.)的刻板印象就不一样。研究表明,“女士”比“夫人”更有成就能力,更具男子气概,但是另一方面却不如“夫人”可爱(Dion & Schuller,1991)。此外,人们对于不同的职业、年龄、政治面貌、嗜好和学历等也有不同的刻板印象。
  近些年的一些研究表明,刻板印象的内容也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这并不是说原有的刻板印象消失了,而是指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了形态。其次,具有特殊的图式是一个群体的标志。不同群体的成员对相同的人或事可能持有不同的图式。也就是说,群体间的不同体现在群体成员之间所具有的图式的不同。比方说,一名甲A球员转会到另一支球队,他就要学习新的、可能与他以前使用的不一样的攻守图式。他必须学习新的图式,因为图式影响到团队的合作力和凝聚力,如果队员们的图式不一样,就可能导致整个球队出现混乱。在这一方面,近几年的一些研究者还进一步探讨了性别图式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拥有传统性别图式的女性组的团队凝聚力最低,拥有非传统性别图式的男性组和女性组比他们的对应组显示出更强的团队凝聚力(Robert&Joseph,2001)。
  此外,不同的图式也影响到两个或更多群体间的关系。如果一个群体的图式和另一个群体的图式从根本上完全不同,那么这两个群体在寻求共同合作的基础时就会出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图式加工和刻板印象就会导致抑制群体间的合作甚至引起冲突。在一项研究中,两个群体讨论合并的问题,其中一个群体通常是由多数人投票决定,而另一个群体要在仔细讨论并达成共识然后做出决定。当第一个群体里的观察者参加了第二个群体的长时间的会议以后,他们23第1期乐国安 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觉得这样的会议是没有效率且漫无目的的。因此,他们回到自己的群体并提议反对合并的意见(Lichterman,1995)。
  (四)对社会认知偏差的解释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信息不足或缺失。在这些情况下,人们的认知就可能出现偏差,这主要是因为人脑中的既有图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人们会过度地接受那些与图式相一致的信息。一些研究表明,当接受与图式相联系的新信息时,人们的认知上显示了一种“肯证偏差”(confirmatory bias)(Higgins& Bargh,1987;Snyder&Swann,1978),即当被试有机会选择新的信息来检验基于图式的假设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既有图式相一致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与图式不相一致的信息。
  第二,当面对一些缺失的信息时,人们可能填充一些与他们的图式相一致的信息进去。但有时这些后填进去的因素事实上是错误的或不准确的,因此,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的关于个人,群体,事件的推论和解释也都是不准确的。
  第三,由于人们不愿丢弃和修改他们已有的图式,所以即使当这些图式已经不适用于人或事件的时候,人们仍倾向于运用原有的图式。错误图式就会导致错误的推论和判断,进而影响到对与之关联的其他的人或群体做出不恰当的反应。
  前面人们提到刻板印象的对于预测群体行为非常有效,但是它本身存在一个“过度概括化”的问题。所谓过度概括化是指当人们观察到一个群体里某些成员具有一些共同的属性时,人们就会认为这个群体里的所有成员都具有这些属性。实际上,虽然刻板印象给出了一些群体内成员可能具有的某些主要属性,但并非所有的成员都具有所有这些特征。
  刻板印象的过度概括化作用导致了社会认知和判断的各种错误。许多人甚至并没有意识到刻板印象影响了他们对别人的判断。
  一方面,刻板印象使人们假定一个群体的全体成员是相同的并且具有同样的特征,但实际上群体里的个人在很多方面是明显不同的。另一方面,刻板印象让人们认为一个群体里的成员和另一个群体里的成员是完全不同的。
  基于以上假定的刻板印象导致人们在复杂情境下的推论和判断出现错误。如果一个观察者把刻板印象作为中心来搜集组织信息的话,他就有可能忽略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Bodenhausen&Lichtenstein,1987),而忽视了这些重要的信息就可能导致判断失误。甚至即使在相反的信息很明确很具体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可能不改变原有的刻板印象。这是因为人们倾向于接受与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与期望不一致的信息。人们会通过几种认知策略来解释相反的信息,以维持原有的刻板印象,例如仔细寻找可能是“掩藏在表象背后的真实情况”或者认为与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只是非常例外的少数情况等等。
  实际上,图式造成的社会认知偏差是可以控制的。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当感知者有时间、动机和认知能力时,他们可以部分的抵消刻板印象对人的推论和判断的影响。关于这一点,Weper(1994)提出了思维抑制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两个部分:思维监测和注意力分散。思维监测就是指感知者充分认识到刻板印象的消极作用,因而在接收外界刺激时有意识的压制定型的影响。注意力分散则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与认知事物无关的实体上,把意识从定型思想中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减小因刻板印象造成认知偏差的目的。
  从图式理论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合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与传统社会心理学单纯研究个体、群体的外部行为方式来预测心理现象的方法相比,图式加工的观点深入到人类大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揭示了个体或群体根据已有知识来解释外界新信息的方法和过程。随着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图式理论也必将被应用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更广泛领域中去,影响着对人类行为及心理现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nderson,C,A,& Sedikides, C. Thinking about people: Con-tribution of a typological alternative to associationistic and dimen-sional models of person perception, Joumal of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 1991,60,203-217.
  [2]Anderson, J.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SanFrancisco: Freeman, 1980.
  [3]Bargh,J.A, & Thein.R.D. Individual construct accessibilityPerson memory, and the recalljudgment link:The cas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9,1129-1146.
  [4]Bodenhausen, C.V, &Lichtenstein, M. Social stereotypes and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rategies:The impact of task complex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52, 871-880.
  [5]Campbell, D.T. Stereotypes in the perception of group dif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y,1967,22,817-829.
  [6]Cano,I.,Hopkins,N.,&Islam,M,R. Memory for stereotype-related material: A replication study with real - life socialgroup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1,21,349-357.
  [7]Cohen,C.E. Person categories and social perception: Testingsome boundaries of the processing effects of prior knowledg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1,70,961-24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978.
  [8]Collins,A.M., &Quillian, M.K. Retrieval time from semanticmemory,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9, 8, 240-247.
  [9]Dion,K.L., &Schuller, R.A. The Ms. Stereotype: Its gener-ality and its relation tomanagerial andMartial status stereotypes,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1991,23,25-40.
  [10]Dovidio,J.F, & Gaermer, S,L. Affirmative action, uninten-tional racial bia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Journal of SocialIssues, 1996,52(4),51-75.
  [11]Eagly, A, &Steffen, V.J. Gender stereotypes stem from dis-tribution of women and men into social roles, Joum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4,46,735-754.
  [12]Fiske, S.T,Kinder, D.R., &Larter, W.M. The novice andthe expert: Knowledge-based strategies in political cogni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83,19,381-400.
  [13]Fiske,S.T, &Linville,P.What does the schema concept buyu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0,19,381-400.
  [14]Fiske,S T. & Taylor, S.E. Social cognition(2nded), NewYork: McGraw-Hill, 1991.
  [15]Forgas J P, & Bond,M.H. Culture influences on the percep-tion of interaction episodes, Person-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85,11,75-88.
  [16]Grant,P.R, &Holmes,J.G. The integration of implicit per-sonality schemas and stereotype image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81,44,107-115.
  [17]Hamilton,D.L. Stereotyping and inter-group behavior: Somethoughts on the cognitive approach, In D.L.Hamilton(Ed.),Cognitive processes in stereotyping and inter-group behavior(pp.333-353,Hillsdale, NJ: Erlbaum, 1981.
  [18]Harris,L, et al., Aging in the 80’s, Washington,D.C.: Na-tional Council on Aging, 1982.
  [19]Hepbum, C.,&Locksley, A. Subjective awareness of stereo-typing: Do we know when our judgmems are prejudiced? SocialPsychology Quarterly, 1983,45,311-318.
  [20]Hess,T.M.,& Slaughter, S.J. Schematic knowledge influ-ences on memory for scene information in young and olderadul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0,26,855-865.
  [21]Higgins,E.T.,&Bargh,J.A. Social cognition and social per-cep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87,38,369-425.
  [22]Lichterman, P. Piecing togethermulticultural community: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building among grass-roots envi-ronmentalists, Social Problem, 1995,42,513-534.
  [23]Linville,P.W. The complexity-extremity effect and age-based stereotyp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2,42,193-211.
  [24]McCrae ,R.R.,&Costa, P.T.,Jr. Validation of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52,81-90.
  [25]Milburn,M.A. Ideological self-schemata and schematicallyinduced attitude consistenc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87,23,383-398.
  [26]Miller, A.G.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Contemporary issuesin stereotyping, NewYork: Praeger, 1982.
  [27]Pryor, J.B.,McDaniel,M.A., &Kott-Russo,T. The influ-ence of the level of schema abstractness upon the processing ofsocial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86,22,312,327.
  [28]Robert, E.S&Joseph,A.P. The Effects Of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On Team Schema,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1,141.
  [29]Sanitioso R,Kunda Z&Fong GT.Motivated recruitment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59,229-241.
  [30]Sherman, S.J.,Judd, C.M., & Park, B. Social cogniti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89,40, 281-326.
  [31]Shweder, R.A. Likeness and likelihood in every thought:
  Magical thinking in judgments about personality, CurrentAnthro-pology, 1977,18-637-658.
  [32]Snyder, M. On the self-perpetuating nature of social stereo-types, In D.L.Hamilton(Ed.), Cognitive processes in stereo-typing and inter- group behavior, Hillsdale, NJ: Erlbaum,1981.
  [33]Snyder, M., & Swann, W.B.,Jr. Hypothesis-testing pro-cess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978,36,1202-1212.
  [34]Stemberg,R.J.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wisdo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5,49,607-627.
  [35]Taylor, S.E., &Crocker, J. Schematic bases of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E.T. Higgins, C.P. Herman,&M.P.
  Zanna(Eds.),Social cognition: The Ontario Symposium(Vol.
  1). Hillsadle, NJ:Erlbaum, 1981.
  [36]Wegner, D.M.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yRevies, 1994,101,34-52.
  [37]Weber, R.,&Crocker, J.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he revisionof stereotypic belief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45(5),961-977.
  [38]Wilcox, C,&Williams,L. Taking stock of schema theory,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90,27,373-393.
  [39]蒋永福,刘敬茹.认知图式与信息接受,图书馆建设,1999,(3),P2-3.

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http://m.rjdtv.com/shehuilunwen/225.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