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美术教育硕士论文导航
【题目】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课中的融入探究
【绪言】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开展研究绪言
【第一章】情感教育同小学生人格发展
【第二章】小学美术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内在关联
【第四章】小学美术教学中感情渗透的策略与原则
【结语/参考文献】小学美术中学生情感培养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情感教育同小学生人格发展
小学阶段对小学生的人格形成非常重要,通过学科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发展。
一、 情感教育概述
简单地讲,情感指的就是人们内心感受和体验的外在流露和表现。对人们情感具有影响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因素,每个人的情感与其社会经历息息相关。
通常人们把情感分成三种:一是道德感;二是理智感;三是美感。
道德感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标准和风俗规范之上的,它反映出一个人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的认可情况。从宏观层面来看,道德感并非一层不变,它随着历史变迁和国家地域不同,也会呈现出明显差异。例如,我国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道德感与欧美、非洲等地区存在很多不同。从微观角度来看,道德感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情感体验,它表现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感受与社会规范的一致情况。我们倡导每个人都应具有良好的道德感,因为这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基础。而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身心发育不全,正处于道德感养成的关键时期,因而更需要从教育的角度加以引导和培养。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那么小学生就可能受到社会负面思潮和低俗观念的腐蚀,从而形成有悖于社会公德的思想,这也是由于小学生在明辨是非和意志情感上的不成熟所导致的。因此,在小学生教育上,应当充分运用情感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感。
理智感也是人类重要的情感,它是人们对外界事物本质认识的反映,具体表现为探索世界、分析问题的主观理智感受。在这种实践探索和理智分析过程中,人们会产生各种具有理智属性的情感,如惊奇、高兴、满足等。本质上讲,理智表示了人们在探寻事物内在规律和正确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两方面。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也是理智感形成的重要阶段,因而我们应当重视通过美术教育来促进学生的理智感发展。
美感是人们独特的一种情感,也就是对外界事物的审美感受,这是一种精神体验和感觉。美感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观赏和洞察,其对象十分广泛,包括美丽的自然风景、独特的艺术珍品、悠久的历史遗产等等。不同的人因为阅历和心智差异,对于美的评判标准也不一样。小学生处在美感养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原生态的美感体验,可塑性极强,因而需要用加以引导和培养。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每个人都有情感,但这不意味着每个人的情感皆正确或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需要良好的教育来培养。情感教育就是塑造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基于情感而进行的教育模式,以国家提出的教育宗旨为引导,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向的情感。情感教育可以看成是对学生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受教育者学会关心他人,学会感知美好世界。情感教育长期以来受到来自社会的高度关注。
首先,来自于国内外的诸多研究学者就对情感教育的功效给予了足够关注。苏霍姆林斯基有言:道德、精神和信念的关键在于情感。因此,缺少情感的道德将是空谈、虚谈。苏联早期教育家马卡连柯也同样重视用情感来建立信任,启迪人的心灵。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从情感的强度出发、梁启超先生从情感的性质出发提出了在教学中重视道德教育以及重视美感教育的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次,国家给予的关注以及教职人员的努力同样推动了情感教育的前行。例如,李岚清于 1994 年明确了“素质教育”的观点、李鹏于同年明确了“陶冶学生情操”的观点、2005 年 1 月教育部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点则把情感教育置于教育的顶尖位置。我国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丰富了学科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
二、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征及一般性倾向
小学生作为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其情感发展具有情绪的不稳定性,并且小学生情感发展的一般性倾向究竟怎样?
(一)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情感的首要特征就是缺乏情绪的稳定性,大多数小学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比如在写作业的时候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或者家长的一声催促就变得极为不安,生气;再者是小学生在受到批评以后,即使之前情绪多么的兴高采烈,也会立刻低下头,同样的,受到奖励和鼓励以后神采飞扬的兴奋劲儿也难以掩盖。小朋友得到一件非常喜欢的玩具以后,可能会立刻忘记了之前的不愉快转而十分开心,这些情况都说明了小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对来说较为不成熟,因而他们的情绪较为短暂,十分容易变化,从一种情绪到另一种情绪的过渡性较快。但同时,也说明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可以在同一件事情上因为不同的外界因素而产生兴奋、失落、同情、害羞、敏感、激动、妒忌等多重表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和阅历的增长,小学生的类似情绪转变会逐渐减轻,情绪控制能力会随之加强,变得沉稳内敛。
正如有人所说,“小朋友的眼睛里只有黑色和白色”,在小学生的情绪观念中,是非曲直观念十分清晰,他们对“好人”友善,对“坏人”严厉打击,但是他们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无法正确分辨“好人”和“坏人”,同时小学生也无法具备成年人那样的是非观念,虽然在高年级,此类现象会有所改变,但无论如何,家长以及老师在引导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是非曲直观念方面,都要以身作则,为小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品德树立做好榜样。
小学生的思想情感刚刚萌芽,处于十分脆弱的阶段,因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常常受到伤害。也许在很多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在小学生心理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比如,因数学成绩不好而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小学生,可能就会在心理上恐惧数学老师,乃至数学这一学科。不是小学生无法接受来自别人的批评,而是相对于批评,小学生更需要认可和鼓励,如果某学科老师认可某个小学生后,他会更加努力的学好这门课程,对老师也会更加尊敬和亲近。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正面教育,尽可能的以鼓励赞扬的方式,代替批评,尤其是当着其他同龄人进行的批评,会让其更加的受挫和沮丧。
(二)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一般性倾向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只要是学生,就要不断地学习,同样的,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也在于不断地学习。但是如何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不断的热情和积极性尤为重要。大人在重复的做一件事的时候也难免会出现消极,枯燥乏味,厌倦的情绪,因而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尤为重要。
如果对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便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学习成绩对小学生情绪的影响,在小学,成绩被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成绩好的学生自然而然的会趾高气扬,十分自信、骄傲,而成绩差的学生不断地被老师和家长灌输一种自己不行的观念,常常出现消极、低落,害羞的情绪。在小学生浅显的认识中,成绩决定了他们的一切,其实远不是如此,等随着学习能力和年龄的增长,这种观念会不断变化并逐渐成熟。但是家长和老师也应积极关注此种现象,并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意识到,除了成绩还有很多的评价标准,诸如品德、艺术、音乐等等很多方面,学习成绩仅仅是其中十分平常的一项。
小学生情绪的不稳定性决定了他们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现在脸上,但是随着阅历,年龄的积累,小学生也会逐渐的成长并成熟,但是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积极正确的引导。
好奇是小孩子的天性,而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不断提高和学习的阶段,小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目标不是掌握何种知识,会数多少个数字,写多少汉字,背多少唐诗,而是学习一种探索的精神和学习的技能,这才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而探索精神在小学生阶段,最直观的表达就是好奇心,对知识的好奇到对生活中的现象的好奇,都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老师和家长在培养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引导并培养其好奇心和探索能力。
三、 正确的情感可以推动小学生良好健康人格的形成
“减压减负”是小学生教育中常常被提起的话题,为何要减压减负,若没有压力和负担,何来此谈。当下社会,对孩子的培养和要求不断升高,因而孩子的压力和情感负担也在不断增大,在写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补习班之间奔波的孩子,缺少一个能够释放天性的空间,因而越来越多的焦虑症低龄化现象出现。而艺术作品对人情感的抒发和影响有着不可忽略的积极作用,因而在小学期间开展美术作品鉴赏课,有助于引导其正确情感的形成。
何为完整的人。着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认为,“一个个丰满的人生、健康的人生、优美的心灵,应该是脑力与体力、理性与感性及情感的和谐健康发展,而教育是这一优美心灵形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在远古时代,人类的脑力活动较为少,评价一个人能力高低更多的则是体能。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脑力劳动与体能劳动二者越分越远,单纯的体能劳动成为了一种廉价的表现。随着工业化的不断进行,体力劳动又被机械化和工具所代替,因而更显廉价。现代教育中,人们更加注重对财富、物质的需求和培养,对人性的熏陶和培养则较少涉及。但是,一个人的教育和成长,离不开人性的全面教育,艺术作为人性的记录和展现,蕴含着丰富的人性的思考,有助于小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思考人生。因而艺术应该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 小学美术教学在情感教育中的意义
伴随我国各领域全面发展,我们对人才的需要和标准也不断提高。而优秀的人才,首先应当具备的就是良好的审美梦里。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学生们主要通过教学获得各种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而美术课堂是实现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
(一) 审美品质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通常而言,小学美术教师在授课时,喜欢通过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僵硬地接受自己的美术观点和分析思路,其目的也是让学生掌握作品解析能力。实际上这种方式容易让学生思维固化,不利于全方位和深层次地分析作品。自从授课改革以后,美术教学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在教学标准上进行了优化调整。按照新的教学大纲,在美术教育中突出了学生审美品质的培养,并明确了具体标准和界定。大纲还提出,要注重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要实现综合能力提升,离不开审美能力这个基础。因此,围绕增强小学生审美能力这一目标的教学改革,就成为美术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 审美能力管理的培养是人才形成的关键所在
在之前的教学中,学校和社会对美术教学普遍不重视,小学美术课大多流于形式或呈现为浅层次教育,很多老师将重心放在习题讲解上,并不关注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伴随我国教育事业日益成熟,人们开始普遍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审美能力对个人综合素养的促进作用。包括在人才筛选过程中,也把审美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
所以,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分析,在小学美术课中强化审美能力培养,就显得愈发重要和必要。
(三)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评价其素质好坏和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在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对个人兴趣的激发、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以及各种知识的教授。而事实上,美术课堂与这些素质的培养,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为审美能力有助于个人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小学美术课的重要作用,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其思维能力。
http://m.rjdtv.com/shuoshilunwen/4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