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武术发展演变与传承

体育论文 2020-05-20 点击:

  1 基本情况
  
  勐马镇隶属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位于孟连县城西南部,距离县城27公里。辖区内国境地线长73.88公里,有4个村委会与缅甸接壤。勐马镇是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的边境少数民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85.87%.
  
  勐马镇的傣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平坝。在傣族传统观念中,男子一生必须完成入寺当和尚习文、纹身避邪、习武强身三件事,方为一个文明健全的人。否则,无异于未进化的猴子。历史上,习武之风在勐马尤其突出,傣族的男子从小就要向武术师拜师习武强身,勐马至今还有像波岩保这样的拳师继续着傣族武术的传承。
  
  2 傣族武术的历史渊源
  
  傣族武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已具雏型,唐代已成系列。据《唐·蛮书》载:“每岁十一月、十二月农牧既毕,兵槽长行文书境内各城邑村谷,各依四军,集人事柁剑甲胄腰刀,悉需犀利,一事阙即有罪”.唐代属南诏政权辖管的傣族地区有秋后练习武术、刀剑的军事制度。当时傣族的“白衣没命军”是南诏攻战最得力的部队,武术在军事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勐马的傣族武术在历史上比较盛行,这与傣族土司制度关系重大。自元代开始,中国中央王朝为使封建统治更有效,同时也照顾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社会实际,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以土官治土民”的制度,形成了与内地汉族地区“流官”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政治统治格局。根据各地少数民族首领辖域和权力的大小,中央政府册封的土司规格和权力也不一样。明、清两朝土司分文职和武职两个系统,文职称“土官”,隶属于吏部,实际受当地地方管辖,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之分。武职称“土司”,隶属于兵部,有宣慰使司、宣抚使司、安抚使司等品位高低之别。武职土司规格较高者,往往掌握一个地区的军事行政全部大权。
  
  孟连宣抚使司在西南傣族聚居区的土司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土司制度始于元代,完善于明代,衰弱于清代,结束于建国后,尽管这其间因地方割据和外敌侵扰,也出现过反叛等政治变故,但更多时候孟连土司与中国中央王朝均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职贡往返不断,服从朝廷的征调。
  
  虽然孟连宣抚使司掌握一个地区的军事行政全部大权,但傣族封建领主制决定了其军队的特殊性。历代土司均为孟连地区最高统治者和土地所有者,农奴耕种土地要对土司承担各种赋税和劳役,且不得自由抵押和买卖土地。孟连傣族土地所有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封建领主直接掌握经营、农民无偿服劳役的 “代耕田”;二是直接分配给农民耕种、收取租税的 “负担田”.
  
  孟连土司不养军队,其军事上采取“聚之为军,散之为民,”的策略进行统治,每个寨子都是一个军事组织,均由土司册封一个教官(布悍),带领和指导寨里的男子进行训练。因此,傣族成年男性既是农奴又是士兵,人人都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为了提高受训者的兴趣,达到全民投入的效果,傣族武术在训练时常常以象脚鼓等打击乐为节拍伴奏。因此,傣族武术逐渐发展成舞蹈化的武术,看起来就像在表演舞蹈。
  
  建国前,每到农历年举行盛大的集会--赶摆,各地的武士都要到集会上进行武术表演,勐马的傣族武术常常会因得到土司的嘉奖而名声远扬。在其他傣族节庆时,男子们也会随着打击乐的节拍各显其能。所以,武术在傣族历史上曾经是一项非常普及的体育项事。
  
  3 傣族武术的内容和特点
  
  3.1 傣族武术的内容主要有
  
  拳术类:徒手拳、三坑式、四坑式、五坑式、六坑式、十二坑式、四门拳、美人拳、木桩拳、虎拳、猫拳、鸡拳、扫地拳、洪拳、花拳、打狗拳、孔雀拳、象牙拳、卧式翻桩拳、25掌梅花拳等。
  
  器械类:单双刀、三把刀、四把刀、匕首、贯线式、象牙刀、傣族大刀、长棒、两节棍、三节棍、铁铣、铁齿、铜夹等。
  
  对练:单刀对双棍、双刀对棍、四门拳对练、徒手对双刀、象脚鼓对踢等。
  
  3.2 傣族武术的特点
  
  傣族武术蕴含了傣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体现了傣族人民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傣族武术的其先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模仿动物攻防而创造,从飞禽走兽的神态中吸取武韵,使傣族武术具有健身防卫,又有舞蹈娱乐之功能,为全民习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傣族武术突快突慢,刚柔相济。要求手步灵敏,判断准确。各类均有固定的形式。拳术招式不多,多重复动作。拳架忽高忽低,步法以弓步、马步、跪步为主,腿法较少,并多用低腿,手型以掌、拳、空心拳为主。
  
  傣族拳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即一个人若是能够熟练掌握三到十二坑式的全部技法,已可算是拳术高手。双方对练时一般不进行身体的接触,只是点到为止。在格斗时需留一道生门给对手,不能置人于死地。体现了傣族人民特有的生命观﹑道德观﹑竞技观。傣族武术在练习时常常伴与象脚鼓点和打击乐,一招一式都极富有韵律感,据有一定的观赏性。
  
  4 勐马傣族武术的现状
  
  虽然傣族武术已被纳入普洱市(原思茅地区)民运会比赛中,在一九九五年思茅地区民运会上,孟连县运动员在比赛中荣获拳术和棍术金牌。但面对时代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爱好傣族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加入得较少。傣族武术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如果再不进行抢救性发掘,那些会武术的傣族老人一过世,勐马傣族武术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勐马傣族武术的代表性传承人波岩保,15岁开始拜师学艺,通过学习和长期修炼,他已成为当地有威信的傣拳师傅之一,他除了能熟练的掌握三到十二坑式的全部技法和刀法、棍法外,还掌握少见的“酸蚂蚁拳”,“傣族太极拳”等拳法。他于1988年开始公开授徒,至今出师者2人,为傣族武术的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勐马贺哈的妇女成立了傣族武术表演队,她们表演的双刀和棍术获得观众的好评。
  
  5 保护措施
  
  (1)关注武术师傅的生存条件,关心和支持武术表演队,尤其是给老艺人以更多的荣誉和鼓励。  
  (2)建立傣族武术传承基地并进行传承培训,对传统拳谱进行挖掘整理,在文化馆、博物馆建立稳定合理的传习制度。
  (3)结合傣族武术的舞蹈特点,将其推广成广场舞,以达到全民健身的效果。  
  (4)广泛吸纳傣族武术的爱好者,在忠实于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古今中外的武术精华,让其得到适度发展,在发展中进行保护。
  
  6 结语
  
  傣族武术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给傣族人民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随着时代的变迁,爱好傣族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加入得较少,孟连傣族武术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应制定保护措施,建立傣族武术传承基地并进行传承培训,在发展中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海珍,李娅玲.《普洱民族文化概览》,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公瑾.《傣族文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3]陈志明主编.《天籁之音-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民间器乐曲集》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

傣族武术发展演变与传承

http://m.rjdtv.com/tiyulunwen/4243.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