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新闻学的学科身份与体制建构

新闻学论文 2019-06-03 点击:

  【摘要】 民族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成熟学科的社会要求和学术要求日益迫切,因此必须从学科自身的学科体系、培养目标、教学规范、课程结构、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本专业人才衡量标准等多方面探索一条系统化专业化之路,方能体现民族新闻学学科身份的正当与体制建构的完备。 
      【关键词】 民族新闻学; 学科身份; 体制建构;
       民族新闻学的学科身份与体制建构就民族新闻学目前在中国的境遇而言,其主要的矛盾问题除了在于学术社会的接纳和国家学术体系对他的承认与否,更多的问题恰恰来自于学科自身内部。从所谓的技术层面上看,民族新闻学学科自身的学科体系、培养目标、教学规范、课程结构、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本专业人才衡量标准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感觉是学院内的学科体制尚未能够政治构造形成,培养目标不太清楚,教学有明显失范倾向,评价标准较为混乱。它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影响和危害这一学科的正常发展。甚至可能导致学科学术基本理念和价值倾向的漂移和倾斜。
  在学科体制建构方面暗含着一种危险,那就是成为没有学科边界,没有准入要求,没有共同学术话语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来此吆喝一通的学术集市。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局面,属于严肃的学科建设诸方面的问题其实早已摆到了我们面前,回避或者担心提出这样的问题会阻碍学科的发展势头是没有的道理的,相反忽视这一矛盾才是真正可能给学科带来根本性的危害。突出和增强学科的独特学术价值,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必须正视的责任。
  为了争取民族新闻学科在国际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体制上的合法化地位,为了证明民族新闻学在走向现代型国家的中国的需求迫切性,以及他对于文化、民族、教育和学术发展的角色意义,我们至少要在一下三方面付出不懈的努力。首先,为确立这一门学科,向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普及民族新闻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和兼顾的民族新闻学研究队伍;其次,组建自己的学术组织机制,譬如团体、杂志、丛书出版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渠道;其三,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方可积累相当的学术研究经验和可观的学术成果,进而在国内外建立起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方面,民族新闻学具有旺盛的学术需求,与时俱进的走向现代性和国际性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在许多关键的学科建设规范方面基本上无章可循,毕竟这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就应该在学科身份和标准、培养目标和教学规范、核心课程结构与教材体系、论文选题和写作规范,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有着属于自己学科的独特的学术内核和体制特征。只有具备了这样一个特有的学科内核,其他的学术资源内容才有可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否则只能是一盘散沙。首先是学科身份及其与之相关的学术标准问题。
  无论我们对于民族新闻学定义的外延和内涵有多大的争议,但民族新闻学应当有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标识性身份特征。由此出发,有必要进一步倡导制定本学科的学术标准,以此作为衡量和判断机构真正学科化程度的尺度。这里有一点很明确,国家的教育体制纵然可以授命建立机构、成立系科、开设专业、批准学位点,但是,这类有关学科的专业标准却是要由学界自己来制定和根据情况变化加以修改的。标准当然不可能是硬性的法规,而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认同,是构成本学界内学术凝聚力的参考系,它不应该约束学术上的创新和发展,但却应该以此能够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并且构成或者说划定民族新闻学的最低学术底线。也就是说,在学术问题上,是与不是,不能完全由行政性的体制行为说了算。如何去建立这样的学科标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组织的办法值得我们参考,例如欧洲许多国家的学术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通过某些机构和团体,对某一学科的发展需求和学术标准进行分析论证,制订和修改发展的策略,像汉学这样的学科在法国始终兴盛,而在20世纪以后的英国一度衰退,都与制定学科标准和发展规划的组织的判断有关。民族新闻学现在的问题不是行规约束学科的发展,而是完全无章无规可循。如果包括学会在内的相关团体、机构和学科点能够达成共识,真正坐下来,不仅仅是讨论一般的学术话题,而是认真研讨和大略制订出一个可参照的民族新闻学学科设立和发展的规范,对于中国民族新闻学教育体制的发展应该是有利 的 。
  其次是培养目标和教学规范问题。作为民族新闻学的大多学科特性,在培养兼通或者培养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和文化,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融会人文、社科知识,具备跨学科的传播、文化研究能力,同时也能够从事民族间、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才方面,确实具有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学术使命。但是,要把这样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为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规范化行为,眼下却由大量的工作等着去作。譬如,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实事求是的细化培养目标,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要求显然要有不同的学术标准。目前的状况是完全没有细化、具体化和规范化,往往是由学科点或者甚至是某些导师随意而定。
  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还应该表现在招生录取的原则制定,课程设置、教学范式选择、考察和考试标准等方面。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有可能实现培养目标,造就合格的学科人才。目前离国际的学科标准依然有相当的距离。同时各自的情况和条件不同,应该因地制宜,在各自的条件下,依照学科的学术规律去开展培养教学工作。与之相关的第三个重要方面是课程和教材建设问题。核心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在一个学科内部,绝对是围绕培养目标展开的系统工程。在教材建设上,除了《中国新闻通史纲要》(白润生编着)外,民族新闻学学科的各个方面,选择还真的没有多少按照教学规律编撰出来的系统性教材,多是零散的论文。
  无论在任何一专业方向上,不能没有能够既叙述了本领域的学术背景、历史现状、方法范式,同时又有系列经典例证的应用性教材。对于除入门的学生而言,它不仅需要示范,而且首先还需要了解基本的学科背景、历史、方法常识和大致的界限、框架。所以,目前民族新闻学的各种系统教材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了 。还有一个民族新闻学专业论文的选题、研究写作和评价的问题。没有统一的学术平台和对象要求,所谓民族新闻学的学术意义就无从谈起。面对现实,本科生的论文不妨以学术训练为主;对硕士生要求注重学术训练,同时支持创新;而对博士生则课题没有创新就很难成立,而且要着重课题的科学性和方法论的指导。从学理和学科技术层面出发,有意识的去探讨学位论文的标准和分层,在学界被培养大致的共识和认同,正在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这里与之相关的当然有个导师本身的素质问题,也就是民族新闻学的教学研究人才标准问题。总之,在推广民族新闻学的学科理论,深化研究,多出成果,并且在尽可能争取国家的认可和支持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作,民族新闻学学科在大学教育中的认知和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民族新闻学的学科身份与体制建构

http://m.rjdtv.com/xinwenchuanbolunwen/19.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