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探究

妇产科论文 2020-07-19 点击:

摘要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 大多发生在25~50岁女性身上。目前, 我国临床对子宫肌瘤患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但仅能在短期内缓解症状, 无法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1]。传统临床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对患者的创伤较大, 同时容易出现感染、大出血等并发症, 患者预后较差。本研究对子宫肌瘤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子宫肌瘤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88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以随机分配为原则, 分为药物治疗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组各144例。药物治疗组中年龄24~51岁, 平均年龄 (31.6±3.2) 岁;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组中年龄23~50岁, 平均年龄 (30.9±3.4) 岁。所有患者均对研究情况知情, 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未呈现出明显差异 (P<0.05) , 证明研究具备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药物治疗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 2次/d, 25 mg/g。并通过桂枝茯苓丸进行治疗, 组方如下:桂枝15 g、茯苓25 g、赤芍20 g、桃红12 g、丹皮12 g、土鳖虫20 g、鳖甲20 g。10剂为1个疗程, 1剂/d, 当患者处在经期时, 可暂时停止用药。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组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引导患者取头低臀高膀胱截石位, 阴道内部置入举宫器。在患者脐周处作10 mm切口, 另在左右骼前上棘连线中处1/3处各作5 mm切口, 置入腹腔镜以及相应器械。对带蒂浆膜下肌瘤进行电凝后切断, 蒂细的子宫肌瘤能够直接进行双极电凝止血, 蒂粗的子宫肌瘤则应采用2-0薇荞线进行“8”字缝合, 达到止血的目的。无蒂的浆膜下肌瘤或肌壁间肌瘤则应当在切除前用穿刺针在肌瘤旁注入2 ml 0.9%氯化钠溶液的6 U注射垂体后叶素。通过单极代购, 当患者的宫体收缩后在肌瘤突出处作纵行切口, 直达瘤体组织。通过肌瘤锥将肌瘤固定, 并向外牵拉上提, 采用剥棒充分分离, 并电凝止血[2]。术后对患者进行缝合。

  1.3、评价标准

  治愈:B超检查显示肌瘤完全消失;显效:B超检查显示肌瘤体积减小幅度60%~80%;有效:B超检查显示肌瘤体积减小幅度30%~60%;无效:B超检查显示肌瘤体积减小幅度<30%。

  1.4、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结果

  子宫肌瘤能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B超检查等进行确诊。288例患者中子宫出血52例, 阴道溢液55例, 腹部肿块26例, 压迫症状18例, 疼痛61例, 贫血52例, 不孕与流产24例。如表1所示。

表1 诊断结果
表1 诊断结果

  2.2、临床疗效对比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组治愈率高于药物治疗组患者, 差异明显 (P<0.05) , 具备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表2 临床疗效对比[n (%) ]
表2 临床疗效对比[n (%) ]

  3、讨论

  有调查研究发现, 我国近年来子宫肌瘤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虽然多数子宫肌瘤并不会对女性的生命造成威胁, 但若未及时治疗, 也会影响到女性的正常工作、生活, 甚至出现心理阴影。有研究提出, 子宫内能分泌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具有内分泌功能, 绝经前切除子宫患者即使保留卵巢, 也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 非手术治疗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 但药物治疗也会对患者体内的雌激素分泌造成影响, 不利于女性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重视, 临床中对子宫肌瘤的诊断水平也不断上升[3]。目前, 临床中大多仍旧是通过手术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若患者年龄>40岁, 同时无生育要求, 临床医师会推荐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则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4]。

  临床中, 要加强对肿瘤的防治措施, 结合患者的年龄、肌瘤情况、生育情况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5]:第一, 随访观察。对于肌瘤小于妊娠8周, 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近绝经期妇女子宫小于妊娠12周, 月经正常, 无压迫患者可进行观察。每3个月复查1次, 绝经后, 正常情况下肌瘤会相应萎缩。若随访过程中发现肌瘤扩大或有明显临床症状时, 要立刻入院进行治疗。第二, 药物治疗。对于子宫增大约8周妊娠的患者, 可适当采用药物治疗。第三, 经保守治疗无效, 肌瘤仍较大的患者, 应当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子宫肌瘤手术治疗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瘤体、大小、盆腔病变、临床症状等情况。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传统开腹手术有所区别, 主要通过术前B超确定患者的肌瘤情况, 因此, 术前肌瘤检测极为重要。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手术操作的要求较高, 主要是镜下缝合技术以及止血技术的难度较大。因此, 手术时, 应当选择在月经干净的卵泡期开始;其次, 术中除了部分蒂较细的浆膜下肌瘤要采用电凝切除外, 瘤体剔除后要采用缝合技术。尤其是对于>5 cm以上的肌壁间肌瘤, 先将带线的针置入患者腹腔, 根据瘤腔的深度进行分层缝合, 从而进行有效的止血。其次, 若肌瘤周围有丰富的血管, 则应当在术通过催产素、垂体加压素等对肌瘤周围进行注射, 降低肌瘤剔除时的出血量。同时, 还需要对切开的浆膜面以及子宫肌层进行电凝止血。缝合结束后, 在冲洗切口的同时要观察切口与针眼是否有出血情况, 进行相应的止血。若患者子宫后壁存在肌瘤, 则应当以子宫前壁或底部为入口, 降低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

  随着医学技术以及各类医学仪器的发展、手术方式的更新, 临床中对子宫肌瘤已经有较大的治愈率。育龄期女性应当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及时发现病情, 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减少对生理与心理的伤害。

  本研究显示, 腹腔镜下子宫剔除组的治愈率较高, 和药物治疗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备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子宫剔除对子宫肌瘤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患者预后较好,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亮.超声检查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学, 2012, 18 (10) :1442-1443.
  [2]唐书平.观察两种超声检查对子宫肌瘤的诊断效果比较[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6, 37 (12) :1403-1404.
  [3]张海金, 王志峰.子宫平滑肌瘤变性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6, 32 (1) :72-74.
  [4]马凤侠, 沈晓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诊断子宫肌瘤与子宫肌腺病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 25 (11) :2075-2078.
  [5]石君红.阴道超声检查在子宫肌瘤诊断和与鉴别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 (30) :390-390.

子宫肌瘤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探究

http://m.rjdtv.com/yixuelunwen/4959.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