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与思维规律解构的阅读策略

语言学论文 2020-04-18 点击:

在阅读视域内,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素材,思维是语言表达的逻辑规则。      我们知道,因为万有引力的存在,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转有了自己的运行规律和轨道;而语言呢?因为思维的逻辑力量,使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的表达有了自己的规则与特色。在听说读写中思维与语言表达是生命同体,相生相伴,一表一里,密不可分的。语言表达是思维的过程,思维呈现着语言表达的规则,而语言表达的力量在于思维。      那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解构在语文阅读视域内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思维规律?以沪版教材《合欢树》与《未有天才之前》两种不同文体类型为例,笔者尝试解构基于语言表达的思维规律来提高阅读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结构着语言的表达,而表达方式不同,显现出的思维方式也不同。在文学性文本与非文学性文本中,表达方式与思维方式各异。文学类文本类型表达方式趋向记叙、描写、抒情,时而伴有议论,文体以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为主,一般以联想思维为特色,按着时间轴运作发展;而非文学性文本类型表达方式趋向记叙、议论、说明,文体以议论文、说明文、新闻、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及非连续性文本等为主,思维轨迹按着逻辑思维规律运作发展。然而思维在不同文本表达方式中,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及相对稳定的定型化式样,从思维的角度,类化不同文本类型的思维表达方式,使阅读者沿着思维的图式进行阅读理解,自然能从根本上改善阅读者的阅读能力。      一、认识叙事表达的逻辑--按着时间轴运作发展      在文学类文本中,以记事写人抒情为主的语言表达是有自我的思维运作方式的。在主题背景下,按着时间轴前行。其中联想思维穿越时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主题点,在主题点下,设计冲突来结构组织内容。在《合欢树》一文中,在时间轴上,以三类思维方式推动主题点下冲突点的运作与发展。如对比联想思维--母亲前后变化和我前后的感情变化形成冲突点;相似联想思维--我的经历与合欢树的遭遇形成冲突点;相关联想思维--我与合欢树下的小男孩形成冲突点。冲突点叙述表达有纵向与横向两种关系。从纵向关系角度,以对比联想说明冲突点叙述表达的运作发展轨迹;从横向关系角度,以关键性词语语义表达层次化来激化冲突的过程。      1.认识联想思维展开的图式      在文学性文本中,时间轴是顺应联想思维展开。在主题点下设置冲突是时间轴前行的动力。而对比联想推进冲突运作发展的纵深走向。      以史铁生《合欢树》一文为例,作者是如何表达我与母亲感情的呢?从作者表达的思维轨迹来看,立足时间轴,运用对比联想,设置情感冲突来展开回忆。我没有生病之前,一个争强好胜的性格及对生活的热爱的母亲;我生病后完全失去自我为儿子而生活的母亲!她由一个“好看的母亲”变成了早生华发的母亲,从一位能为自己做“蓝底白花的裙子”的母亲变成了生活中只有儿子的母亲,从一个争强好胜的母亲变成了对儿子隐忍退让的母亲,“到处去给我借书”“陪我去看电影”,懂得为儿子寻找一根精神支柱,始终如一的“抱着希望”的母亲。沿着时间轴发展的前文与后文,作者以母亲对儿子的态度的前后变化形成冲突,让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表达由不在意到理解再到痛彻心扉的怀念与愧疚,随着时间在冲突中变化。也就是母亲对儿子态度的前后变化也伴随着作者对母亲情感的前后变化,这在时间轴上主题点下表现为一明一暗双线冲突,使叙事表达更深沉更富情感力量。可见,联想思维是沿着时间轴前行,借助冲突推进思维纵向发展的过程。      2.发现冲突运作与发展的横向方式--关键性词语叙述表达层次化      冲突描述是时间轴上的横向叙述表达,强化冲突点的叙述细节的方法就是让关键词语语义表达层次化,增强语言表达的情感力量。以《合欢树》一文一段落为例,细读我与母亲在叙述细节表达的对比点上,抓住关键词语“争”来有层次地表现情感的变化。例如:即使是面对着自己儿子的成绩,她也要争上一争,“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好一个“也要争上一争”到更有意思的是,面对儿子的质疑,她“还要”争取“解释清楚”.这场面看似互不相让,以至于把她“气得够呛”,就是一个“也要争”到“还要争”的层进式的记叙,鲜明地呈现了母亲争强好胜的个性特点。在叙述细节表达的对比点上,以词语概念化递进的强调方式有层次地推进对比,为感情的爆发蓄积力量。在我生病之后,母亲生了白发,当医院宣布我的腿无法医治的时候,“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一个“还”字到“甚至”因为不小心把我烫伤而“惊慌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关键词语层进化的表达,从外貌到心理变化再到精神上的状况,生动而有层次地突出了母亲的形象。冲突横向发展的思维轨迹,借用关键词语语义层次化的表达来实现。      二、认识一般的说理逻辑--阶梯式原理      在非文学类文本中,以议论、说明为主表达逻辑,常常呈现阶梯式结构形式。阶梯式原理是一套完整的逻辑推理结构。它的方式一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即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二是以下统上,得出结论,与前一种相反,但都是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1.梳理说理表达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非文学类文本中,思维运作的轨迹就是思想表达的顺序。以鲁迅《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为例,按着结论先行,由上统下的逻辑顺序解读全文。      从读者的角度解构这篇文章表达的逻辑思路:什么是“没有民众就没有天才”?为什么“没有民众就没有天才”?怎么样培养天才?      从演绎推理的角度,它由三段论形式构成:即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的论述形式。它可以是以下三个步骤:      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      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解决问题的方案      就《未有天才之前》一课为例展示演绎推理的应用:      在推理过程上一个层次的思想必须是对该组思想的概括,且重点放在推理过程的最后一步上。因此以上例子的上一层的思想应分别为:“因为社会上没有(像土壤一样)的民众,所以,社会上没有天才”,演绎推理实际上是人们解决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思维表达方式,充分显示语言表达的逻辑力量。      2.认识作者基于论题的批判性思维的表达方式      在演绎推理过程中,作者针对论题的社会现状,以批判性思维的视角评价当时社会人才问题的弊端。      先以文艺方面的天才为话题,引出论点“没有民众就没有天才”.随后作者以批判性思维视角审视现状,从反面来反思现实中民众和天才的关系,指责批判忽略和践踏“民众”的行为,强烈质疑“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的现状。在质疑批判中推进证据,阐明没有产生天才的原因。其一是“整理国故”,对天才成长的忽略;其二是“崇拜创作”,在分析求证中断言,就创作而言,即便有天才也活不下去。其三是许多批评家对一些作者作品“恶意批评”,这种趋势使得年青作者等不到生长、成熟、老成就遭了戕害,这样的环境也不利于天才的产生。基于以上的现状分析与判断,对忽视或者践踏“民众”的行为,进而提出作者的基本主张,号召大家去做培养天才的泥土,做泥土也要有精神,能容纳。批判性思考者,是把判断建立在证据上而不是个人的喜好上,只要证据充分,判断就正确。所以说,批判性思维表达是基于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      在语文阅读视域下,文学类文本与非文学类文本的语言表达与思维有共性也有特性,如果针对不同表达方式的思维共性进行归纳总结,解构其思维规律,将会大大改观阅读教学的现状。

语言表达与思维规律解构的阅读策略

http://m.rjdtv.com/yuyanxuelunwen/3862.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