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论述

伦理学论文 2020-07-04 点击: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科学发展观的最新体现, 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集中体现,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标志着党对文明的认识达到新境界, 是十八大精神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重要性; 探析;

  Abstract:The party's 18 proposed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re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latest incarna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It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 marks the party's understanding of civilization having reached a new realm.It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spirit of it.

  Keyword: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mportance;analysis;

  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 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1]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丰富发展内容、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 ,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引人关注, 令人振奋。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真正解决“什么是发展, 怎样更好地发展”等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 突显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

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论述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一) 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彰显自然的固有价值与人类的自我价值的一致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传统与近现代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 是人类充分认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 既充分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 又突显人的自我价值。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 所以, 我们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 从而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要建设“美丽中国”, 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 要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 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正是人们对自身需要的理性思考和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4]

  (二) 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

  我们要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尊重自然界及其规律, 同时也要突显人的自我价值。因为我国要建设的美丽中国, 美在城市, 美在生活, 美在历史, 美在自然环境, 更要美在人文。没有了最美中国人, 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萍, 徒具美丽的外表, 不具美丽的生命。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充满了亲切感, 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 频频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 使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 这充分体现本届党中央执政治国最富有创新和特色的地方——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更深刻体现人与自然二者并重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三) 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永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和保障, 而这归根到底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人与自然只有建立和谐关系,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才能实现和谐发展之美。我们要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扎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最新体现, 标志我党对文明的认识达到新的境界

  从人类历史看, 先后出现了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 前二者文明都是依赖土地, 工业文明以资本为生, 资本具有掠夺性和扩张性, 最后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与对立。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借鉴并吸收发达国家发展工业文明的理论成果, 总结国内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我们党对文明认识的新水平、新境界的集中体现。

  (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传统与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超越

  建设生态文明是世界发展之大势, 顺合世界人民之意愿的必然选择。在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利用发达的生产力和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 提高开发、利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财富, 极大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 也出现人类的实践活动违背大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负荷、污染物排放过度的情况, 使全球生态系统的循环与平衡出现严重危机。“据有关统计资料, 整个20世纪, 人类消耗约1 420亿吨石油、2 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铅、4.8亿吨铜。其中, 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 消耗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 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5] 为此, 人类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遭遇前所未有的各种问题,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 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开始进行反思。美国乔治·马奇指出地球的毁灭和物种的消失是人类对自然“犯罪”的结果。1962年, 美国海洋生态学家雷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 兴起了保护环境运动。1972年, 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拉开了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97年, 世界各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达成了各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协议。2005年9月, 联合国召开世界首脑会议, 专题研究贫穷、发展和环境问题。会议制定含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内的千年发展目标, 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达成这个目标。自此, 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应运而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 深刻反思工业化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吸取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等西方优秀理论成果,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 它发扬工业文明的优点与长处, 又克服它的缺点与不足,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进步、新趋势, 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

  (二)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人均GDP世界排名第87位。温家宝总理2012年1月16日在第五届世界未来能源峰会的官方统计表明, 中国去年的能源消耗比前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煤炭的消耗也有很大增加, 政府制订的目标没有实现。我国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全国1/3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 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与人口的继续增加,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牺牲环境求发展的矛盾越趋突出。生态压力的进一步加大,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已严重影响人民生存安全和阻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更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生态文明建设, 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等层面上实现转变, 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与转变发展方式, 排除与解决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面临的障碍与问题, 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 努力实现质量与速度相统一、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相协调, 更有效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存发展, 这些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与迫切需要。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彻底转型的集中体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6] ,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把建设环境、节约资源、自然恢复, 从实践层面上升到党和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 实质上就要建设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 以客观自然规律为准则, 以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为目标, 走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它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呵护客观世界, 在考虑人类生存发展的同时, 又顾及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以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互利共赢,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这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文明建设来推进, 使社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社会发展的一次彻底转型, 也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重要地位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与应有之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治国理念的新发展, 是根据中国各方面的国情条件, 顺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趋势作出的明智决策, 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现象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丰富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抉择。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拓展与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 党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认识。1982年9月,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 邓小平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此以后,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旗帜。1992年初,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了新的阐述。随着中国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也不断拓展与完善。2008年1月29日, 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7]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到四位一体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中, 这就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特殊地位。由此,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突出领域, 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二)生态文明建设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新认识

  1972年发布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说:“在现代, 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 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 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 或轻率地使用, 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所以, 只有实行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 才能逐渐排除工业文明时代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社会来说, 违背自然规律的“生态愚昧”和“生态野蛮”都是与生态文明背道而驰的。所以,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是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深化的。从十二大的两手都要抓, 到十六大的政治文明, 到十七大的生态文明, 到十八大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社会主义文明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只有协调好五位一体建设, 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系统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中的突出要素,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

  (三)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助于为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供物质基础, 而且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新的文明观, 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中的突出地位, 不断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建设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需要经济更发达、政治更稳定、百姓更开明、社会更和谐、民主法制更健全等因素的协同推进, 这就给全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提供了强大动力与目标导向。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发展性成果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思想不仅具有深刻性, 而且具有前瞻性。由于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像今天这样突出, 也限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 但他的生态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已远远超越了时代的局限。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 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他的生态思想主要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的。人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 否则就会如恩格斯所说的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但是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8] 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创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发展新模式和生存新方式, 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种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构筑起来的,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阶段的新发展。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中国共产党依据本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在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作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 , 它指明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路径, 作出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主动承担责任的庄重承诺。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最新体现,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 符合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总之,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精神中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四) [OL]. 2012-10-26.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八) [OL].2012-10-26.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17.
  [4]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 (4) :4-5.
  [5]黎祖交, 缪宏, 孔令首, 等.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J].绿色中国, 2009 (6) :20-27.
  [6]新华月报.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05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108.
  [8]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59.

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论述

http://m.rjdtv.com/zhexuelunwen/4786.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