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如何利用参考文献初步鉴审科技论文

论文发表 2020-03-23 点击:

我国报刊社和出版社都实行三级审稿制度,即编辑初审(内审)、编委或者特约审稿人复审(外审),总编决审(终审)。由编辑完成的初审工作是审稿的基础环节,编辑有选择稿件的优先权和在一定程度上取舍稿件的决定权[ 1 ].编辑首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尽量公正客观地评价稿件质量,把握好论文发表的第一关,既不埋没好稿件,也不滥发劣质稿件,对保证和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起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部分,是作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也是科研工作的常态。参考文献从利用目的来划分,有引文型、参阅型、推荐指导型参考文献[ 2 ].引文型参考文献与引文关联密切,在论文中起着论证说明和发挥链接检索的作用,也是在论文中用得最多的文献类型,其引用质量的高低不仅是衡量学术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影响到引文计量分析的准确性、客观性、真实性和有效性[3,4].参考文献引用质量包括引文的格式、引用内容和引证作用3个基本要素[4].      因此,引文质量鉴审主要是考查引文格式的规范性、引文内容的科学性、正确性及其具体的学术论证作用。学术论证作用是指引文对论文创新性、科学性、学术性或实用价值等方面所起的具体论证作用。      本文从参考文献引证(引文)的3个基本要素分析编辑如何对科技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初步有效的评审。      1 引文格式的规范性      编辑首先按照GB/T?7714-2015《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对论文中参考文献引证(引文)的标准性和规范化来审查文稿,审查引文的标注、文献着录格式规范和完整、引文类型等问题,着录无误,这是保证文献引用质量的基本要素。但准确规范的着录质量并不是引着质量的全部,文后着录与文中标注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是引用质量的实质。因此,从引文内容和引证效用2个方面鉴审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学术性或实用价值,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引文内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引文内容是直接(原引)或者间接(意引)引自参考文献的具体和实际内容,对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图表、数据等起到引证、驳论、启引、支撑作用[ 5 ].引文内容对阐明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学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如何使用引文反映了作者的科研能力和科研道德水平。      编辑如何鉴审引文内容及表述的科学性和正确性,?首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和数据库审查论文中具体的引文内容的真实性,考察引文内容与被引文献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并分析其内在的引证关系和引文语意与引证文献语境的关切深度,考察是否有悖引、伪引和错引等引文不当情况。      当网络和数据库的查证条件不足时,为了判断作者引文是否真实,是否为作者阅读过的第一手文献,有些编辑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具体方法,就是要求作者提供着录文献的原文复印件或首页和末页的复印件,指明参考文献的原始出处[6].      引而不着,着而不引是常见引用不真实的现象。引而不着有时是因为作者为了突出自己成果,使论文看似有创新点,而故意不引或少引,具有隐秘性,增加了编辑的鉴审难度,有经验的编辑采用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数据库等方法去发现作者引而不着的情况[7].着而不引常见于有些作者为了故意抬高自己文章水平的行为,在文后着录与论文主题不相关的外文文献或者比较权威(核心期刊、知名专家学者)的文献,在文中实际没有引用,完全失去了文献的有效性。      3 引证效用      引证效用指引文内容对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应用价值所起的具体学术论证和阐释作用。引文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是论文引证质量的保证,是达到良好引证效用的前提。编辑在鉴审引文内容的真实、合理、可靠性基础上,仍需要进一步鉴审引用内容与论文的相关性,分析引文内容在论文中研究背景、正文、结果与讨论、结论等不同部分的具体引证作用,考察其真正的引证效用。      3.1 引文范围、新颖性、代表性与引证效用      引证文献的广泛性、新颖性、代表性或权威性,是保证引文引证效用的基本要素。      3.1.1 引文范围      引文范围包括被引用文献来源、专业领域范围。适度广泛的引用国内外文献,是体现论文创新性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方面。科技论文中几乎不能没有外文文献。科技论文作者在论文写作中常常比较重视引用外文文献,但仅有外表的外文文献还不足以说明稿件的创新性。      一些作者不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外文文献,经常从阅读的中文文献中转引外文文献,编辑要注意去发现这类情况。有经验的编辑介绍[8],如果从作者着录的英文文献题目中发现有英文单词断开,在学术网络搜索中发现有姓名、期刊名等错误,对这种二次转引的英文文献,一般比较容易识别;引文范围还涉及到引文在专业领域中的广度和深度,在专业领域范围内对可引可不引的“大同行”或更宽领域范围内的引用不一定就有创新性,还要看是否引用了与稿件内容相近的“小同行”文献来支持论证过程中的论点等[8].      引文范围也可以来源于刊物自引和作者自引。正常的刊物自引反映了刊物对所刊载课题研究论文的承接和发展性。刊物自引中不排除有些作者为提高稿件的录用机会,特意引用来源于自己所要投稿期刊中的但与文章完全无关文献。遇见这种“讨好式”的刊物自引,编辑不应该有偏爱的心理,对其是否真正有创新性、学术价值做认真严格的审查,才能维护自身刊物的良好形象。作者适当自引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观点、数据、方法等,并对论述有佐证作用的,说明了作者在把前期研究成果不断引向深入,在某项专题研究中可能有新的见解或者发现。但过度自引则表明作者研究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值得怀疑。      3.1.2 引文新颖性      引文新颖性是指能反映新近的、前沿研究成果的文献,除了在涉及专业回顾,历史追溯的论文中可以引用比较早的文献外,科技论文一般应尽量引用国内外近5年的最新文献,才能突出论文的创新性[9].      对综述论文尤其要求作者引用比较多的国内外最新文献,并结合引用作者自己较新的研究成果加以阐述。如果在文中引用过多的陈旧文献,势必会降低论文学术价值。      3.1.3 引文代表性(权威性)      由于我国科研评价机制导致多数作者把学术价值大、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论文投到核心期刊或权威期刊。作者引用某专业领域内核心、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来源的文献,可以增强自己论文中观点的说服力,提高论文的学术价值。编辑通常查看作者所引用文献范围、来源,就能看出论文质量的高低。但有些作者为了在外表上显示论文的学术价值,专引核心期刊或者名人文献,但与文无关,产生引用不实和不准确的现象,这需要编辑仔细甄别、核查,保证文献的准确引用。      3.2 引文数量、质量与引证效用      合理、全面的引用文献可以提高科技论文的学术价值,使文献达到传递最有效和最大量的信息。如果引用文献不足,缺乏对他人成果的借鉴和利用,就难以看出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但编辑不能一味地地根据文献数量来视文章质量的高低,关键看引证是否正确、合理与充分,在数量方面考察是否有过宽引用、过窄引用(引证不足)、漏引和过度引用等问题[3].      过宽引用就是作者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笼统堆积,一一罗列出来,文献之间没有有突出明显的承接关系,或者引用不必要的文献,例如,引用一般教科书中的基础性知识、公式、定理定律等。      过窄引用(引证不足)反映了作者对前人研究成果阅读不够,未能结合研究进展,阐释自己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结果等的创新性,其学术价值往往偏低。      漏引学科领域中重要文献自然会产生引证不足,影响论文学术价值。编辑可以利用论文主题和关键词在互联网和期刊数据库中查出是否有遗漏更适合、更重要的文献,对实在难以判断的,可标示出所提出的疑问,交给对专业领域熟悉的同行专家审核。      过度引用是作者引用文献中过多的文字表述、观点、数据等,主要是涉及侵权行为的抄写和剽窃行为。通常在研究背景介绍的小综述中容易出现作者过度引用现象。过度引用也包括如前所述的作者过度自引和刊物过度自引。      编辑对引用的文献数量不能一概而论,作统一的要求。对研究比较成熟的领域,前人研究成果多,可借鉴和利用的文献数量就多,但如果是新兴研究领域,前人研究成果比较少,可以引用的文献比较少,但往往创新性也比较高。笔者建议,对这类创新性高的稿件,应适当降低“门槛”,不必因为引用文献数量少,甚至文献着录欠规范,或论文格式、文字表述问题而轻易直接退稿,对于后者情况,可向作者发退修意见,让作者修改完善。      总之,编辑应该注意引文的“量”和“质”2个方面的适当性,把握好文献的“量”和“度”,该多则多,该少则少[ 1 0 ].无论数量多少,都必须起到学术论证的作用。编辑应考查所引用的前人文献是否对论文研究确实起到支撑作用并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3.3 引文方式与引证效用      鉴审引文内容对论文学术价值、创新性贡献程度,即引证效用鉴审的关键是考查引文内容是否与论文主题密切相关,作者对被引文献的吸收利用程度,被引文献对作者观点、方法、立论、论据的支持力度等。      基于不同引文目的、用途的引文内容在学术论证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根据引用目的有“引证”、“启引”、“驳论”等引文方式,为论文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别、对比或数理推导等论证过程中发挥论据、借鉴、参照对比、质疑和反驳等作用。编辑应该鉴审:      1)被引用作为论证依据的概念、理论、方法、观点、事实、数据、图表、结果与结论等,是否在论文中对作者的论题、观点、理论、方法起到正确、明确可靠的论证或阐明作用。      2)被引用作为借鉴、启发、参照对比等作用的启引式引文,是否在论文阐释中有延续和发展,是否对论文理论分析、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的创新性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3)被引用作为质疑、商榷或反驳的观点、论断或理论、方法、结果、结论,是否有新的更充分的论据和更加严密、合理的论证过程,指出或证明其存在的谬误,并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正或者得出不同的观点、结果及结论[4].      论文中引文被引用频度和引文方式是不均衡的,往往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部分引用较多,例如,在研究背景介绍中,论文为了充分阐明研究选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般要引用比较多的文献;在结果分析与讨论部分,论文为了阐明理论分析、材料方法的新颖性、所得实验结果与结论的创新性,也要引用比较多的文献;论文中的数理推导过程、数据分析过程、实验方法与步骤的介绍等也常常需引用一定数量的文献。      “引证”“启引”“驳论”引文方式可以出现在论文中的引言、方法、推论、结果分析与讨论的不同部分。但引文内容不得作为作者论文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引文内容最好不要出现在结论阐释部分,否则论文的创新性就当受到怀疑,编辑应该对引文内容与创新内容有明确的区分。      4 结论      编辑鉴审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质量,合理筛选稿件是初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编辑不仅只负责编务和文字编辑方面的工作,经常还要面对不同专业和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论文。编辑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参考文献着录规则、学术规范和《着作权法》方面的学习,还应该具备数、理、化、生、计算机、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宽厚基础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检索、评价文献信息的能力。并结合这些知识的积累,努力提高自己利用参考文献审稿的能力,尽量做到从引文内容、形式、数量和质量上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对论文创新性和学术价值作出初步的判断,区分合理引用和抄袭剽窃、伪造、装饰点缀等不良行为。      编辑通过对论文进行有效的初审,提出合理的退稿、或退修意见,努力做到既不误退适于在期刊刊载内容范围内的质量尚可的稿件,也尽量不让无甚价值的劣质稿件流入第二个审稿阶段(专家评审),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各方面的资源浪费,节省外审专家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作者等待稿件审稿结果的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重龙,白来勤.审稿工作的程序[M].编辑工作手册,北京:华艺出版社,2004:50-51.    [2]段明莲,陈浩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陈丹,刘应竹.基于引文的参考文献评价功能的实现及其正确途径[J].编辑学报,2014,26(2):107-109.    [4]朱大明.参考文献引用质量鉴审的3个基本要素[J].编辑学报,2015,27(4):334-336.    [5]赵丽莹,冯树民.参考文献引用的非“必要性”案例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808-810.    [6]袁宁,吴淑金.参考文献引用失真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7):2052-2053.    [7]陈先军.文后参考文献引著质量及其审查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145-1147.    [8]孙丽莉,刘详娥.巧用文后英文参考文献辅助审稿[J].编辑学报,2012,24(2):134-135.    [9]许花桃.科技论文参考文献引用不当及文中标注不规范的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11,23(4):318-319.    [10]马诚.参考文献引用及其研究的盲点与误区[J].编辑学报,2007,19(2):87-88.

编辑如何利用参考文献初步鉴审科技论文

http://m.rjdtv.com/lunwenfabiao/3550.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