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情艺术中的特色乐器

戏曲论文 2019-12-27 点击:

摘要

  道教的经典和论着很多,它们从各个角度阐述自己的教义,但最核心的宗旨是清静、无为、自然。正如道教《洞玄经》①所述:“种种无名似苦海,苦根不离善根存,但凭人间元通力,跳出轮回无苦门,道有无情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②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中曾说:“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礼。”③根据三教所信仰的宗教不同,为宗教所服务的艺术也有各自的特点,“道家唱情”是以“情”为内容特点的。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运用“道情”这种曲艺形式来宣扬出世思想。

  “道情”原为徒歌,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简板等乐器击节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元人杂剧《岳阳楼》等剧中有道情的穿插演唱。明代道情作品有《蓝关记》等。清代徐大椿、郑燮、金农等人曾采用道情形式写过不少作品。随着道教的衰落,道教故事渐为民间故事、神话、传奇、小说所取代,扩大了道情的题材。又同各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曲艺形式,如陕北道情、神池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等,在四川则称为“四川竹琴”。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腔各有不同: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不同的表演形式。除渔鼓、简板外,也有加用其他乐器伴奏的。

  一、道情的特色乐器

  任何一种曲艺形式都离不开乐器,因为各种乐器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个特色正与曲种或剧种特色是一致的。道情已发展了百余个曲种或剧种,其乐器的应用也各有不同。据老艺人讲,兴起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晋北“北天师道派”的道教音乐班所使用的乐器有管子、笙、曲笛、手鼓、云锣、钴子、大铙、大钹等。其中以管子为主奏乐器,它分大管和对管两种,有时可一人兼用。根据音乐的需要,有时演奏也换用低音大管和对管,以造成音色的对比和肃穆、庄严、淡雅的气氛。但在乐曲进入高潮时,则用管子和大管及对管轮流对奏,这时的管簧齐鸣声可传致远方,其气氛高雅而热烈。

  二、道情中特色乐器的形制及应用

  这里选几种道情中常用的特色乐器作介绍:

  (一)简板

  简板是一种打击乐器,属拍板的一类,“简”是古代用于书写的竹片,以“简”为板,故曰简板。古代称为简子,明代王圻《三才图会》:“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反外,歌时用两片合击之,以和者也。其制始于胡元。”④简板即两片竹板,每片厚三分,宽八分,长二尺二寸,一端弯曲为弧状,两片分上下,以手持之,互撞发音,用以制节。考究的简板弯头内侧雕有檐鼠或卧蝉等饰物,亦有缀以铜铃者,其铜铃为对,径约八分,随着简板的敲击互撞发音,成为简板与铜铃的合奏声,谓之“两响”。现在道情类说唱音乐中仍使用这种简板,由两根长竹片组成,靠下端各置一铜制小拔,用左手夹击发声,常与渔鼓合用。

  (二)渔鼓

  手鼓的一类,因首创于渔家而得名。明代王圻《三才图会》:“截竹为筩,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两指击之。”⑤郎英《七修类稿》、《宣政杂录》、《稗史简编》均有同类记述。最早的渔鼓是在一根细长的竹管上蒙以皮革而发音,其皮革相传为河豚的腹膜。

  鼓皮是渔鼓的发音体,鼓管是渔鼓的共振体,由于鼓皮是蒙制在鼓管的一端,因而鼓管的口径便决定了鼓皮的面积。因此,渔鼓的音色与音调和它的鼓管尺寸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粗而长的鼓管发音低沉,细而短的鼓管发音高亮,管长×管径=共振体内气流溶积。维持管内气流溶积不变,利用扩大管径,缩短管长之法,便可取得原有的音色、音调效果。大概是根据这一原理,渔鼓的形制得以改变。

  现在常见的渔鼓用长约92厘米,直径6厘米的竹筒制作,一端蒙油膜(猪肠衣)。这种膜太薄,易受气温影响,所以渔鼓的音调也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在北方气候干燥,竹管易裂,有的将竹管破为若干V型条片,而后以鱼胶重新粘合成鼓管,并缠以皮麻涂以大漆。有的则以厚约0.5毫米的铜板轧制鼓管,其音色与竹管近似。南宋淳熙之后,渔鼓、简板开始成为道情的专用乐器。

  (三)笛

  笛在北方道情中是很普及的一件乐器,在每个剧种里都会用到它。笛的种类有很多种,在晋北地区,道情一般使用“大管”,二人台乐队中称“枚”或“梅”。与普通横笛相比,它的笛筒比较粗,径约2.5厘米,笛干比较长,约40厘米,膜孔较大,贴膜较松,发音嘹亮而宏厚,演奏时讲究气灌满筒,是极富晋北地方特色的一件乐器。在整个乐队中具有勾画色彩,渲染气氛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演奏中,技艺高超的演奏者往往离开主旋律即兴加花,形成丰富多彩的变奏效果,从而使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丰富、活泼、热烈。

  在洪洞地区的道情中所使用的笛多为“七孔笛”,这种笛为了演奏漪音的方便,特意在第六孔与膜孔之间又开了一孔,它的笛筒细而笛干长,径约15毫米左右,贴膜较紧,发音清脆,筒音为G,具有飘逸清新的特点。在实际演奏中,演奏者为了达到活泼热烈的演奏效果,常常比较频繁地在主旋律的适当地方加入漪音。而在河东、关中、陕南几路道情中所使用的笛,在形制、音色、音调、及演奏形法方面都与洪洞道情中的笛比较接近,但只有6音孔,是普通标准横笛的一类。

  (四)洞箫

  洞箫即箫,是竖笛的一类,有竹制和铜制两种。它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边棱气鸣乐器,箫文化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现在的箫早在汉代就有了,但当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

  《御览》(卷五八0)云:“汉武帝时工人丘仲所造也。”羌笛是箫的前身,自东汉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笛则成为竖吹的篴和横吹之笛的共同名称。为了区别横吹之笛,明代时将竖吹之篴称为箫。清《律吕正义后编》载:“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则今之箫乃古之笛,信矣。”

  它是单管、竖吹,目前,在上百种道情中,只有山西阳城道情使用这种乐器,是该曲种重要特色乐器之一。因为它的音量较小,在乐队中通常使用两支。箫具有柔婉、典雅、幽怨的音色,这种音色特别吻合阳城道情淡雅缠绵的风格。

  (五)管子

  管,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双簧气鸣乐器,古代曾有筚篥、芦管、笳管、头管之称。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形制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类,音色高亢嘹亮,音量较大,流行于我国北方各省区。其中,中音管为晋西道情的主奏乐器。

  管的构造由三部分组成:管哨、侵子、管身。管哨有大小之分,小管哨用芦苇制成,大管哨用芦竹制成。侵子的形状和唢呐侵子相同,但很短,它插入管身上端,是为安装管哨而设的。一般小管没有侵子,有些大管也用软木来代替侵子。管身用长茎竹或硬质木料制成,为圆柱形空心体,上面开有音孔,上端安有侵子和管哨。管径为1.5厘米,管身长20.6厘米,筒音为D。

  (六)笙

  笙即笙簧,是我国古老的民族簧管气鸣乐器。它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气鸣乐器中能演奏和声的乐器,所吹奏的和声圆润丰满,技巧多样,表现力极强。它的构造设计科学合理,品种繁多,音色优美恬静,在我国民族民间、地方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民族管乐器中,笙的构造比较复杂。它由笙斗、吹嘴、笙苗、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组成。笙斗和吹嘴用铜片或硬木制成,两者为一整体。笙苗又称笙管,用细竹管制成,笙苗上开有按指孔和出音孔。管内有发音簧片,吹口有含管型(俗称公笙或和尚笙)与吻口型(俗称母笙或道士笙)两种,晋北道情中的右玉剧团使用的即后者。以上笙、笛、箫、管原是道教法曲音乐中的主奏乐器,道情使用这些乐器,很可能是受道教的影响。

  三、道情伴奏乐器的作用

  在整个道情表演中,乐队的伴奏各有特色,相辅相成,每一件乐器在伴奏与演奏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伴奏唱腔

  在道情中,唱腔与伴奏就像相互映衬的红花配绿叶,悠扬动听的唱腔之所以能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往往离不开乐队对它恰如其分的伴奏。演唱是由于加进了乐队伴奏,使唱腔色彩渲染得更鲜明,把剧本要求的情绪表现得更充分。如果唱腔离开乐队的伴奏,就好像失去绿叶衬托的鲜花一样,必然失去应有的光彩。

  (二)烘托剧情

  多年来,各个流派、各位琴师、鼓师的方法不尽相同,各有独自的特点,以晋北道情为例,一般乐队伴奏常用“满腔满跟”与“加花补垫”的方法。“满腔满跟”是指演员唱到哪里,伴奏就要跟到哪里;演员唱什么腔,就演奏什么主旋律,补什么韵调的过门儿。这也是晋北道情伴奏中最基本的伴奏方法。在乐队演奏中,有时以弦乐为主体,演奏曲牌;有时以打击乐为主体,敲击各种鼓点;有时弦乐与击乐合奏,烘托较辉煌的气氛。

  道情艺术中的伴奏乐器,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悠久的历史,以及别致的音色。作为道情艺术的一部分,它们与艺人们形影相伴,不离不弃,它们是道情艺术的象征,民族乐器的瑰宝。

浅谈道情艺术中的特色乐器

http://m.rjdtv.com/yishulunwen/2502.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