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及其培养模式

国际贸易论文 2019-11-14 点击:

摘要

  一、培养高水平的国际经贸人才成为时代需求

  (一)市场需求大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状态,未来发展道路上,外贸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促进国家财政的收入,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并加强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建设。外贸事业想要飞速发展前进更离不开高水平的国际经贸人才,他们的出现给外贸事业注射了一支强心剂。高水平国际经贸人才运用自己的才能胆识开动这架马车,为我国外贸事业“稳增长,调结构”的发展方向提供有效的支撑与缓冲。

  (二)与国际接轨的需求

  中国成功“入世”,标志着中国从此走向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但中国目前仍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国内统一规范的市场经济机制尚未形成,中国能够真正的完全融入到市场体系中去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目前,我国主要的出口收益仍然是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这与具有相似贸易结构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日趋激烈的竞争。在这种形势压力下,培育出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和长远规划的国际经贸人才能够更快更好的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三)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认为,我国现阶段许多产业仍处于世界产业分工中的中低端,我们必须要学会自主创新,依靠创新驱动,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据了解,我国将产业结构和升级重心放在创新上,在此过程中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行业特点的国际经贸人才可以在传统行业基础上,开发更多的行业特色,将这些特色出口到国外带动更多的行业发展,从而建立起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来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二、新时期企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特征

  (一)综合素质强

  1. 国际视野和国际规则与管理。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方向,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以一种开阔的、现代化的、全球化的视角去观察分析现行经济运行状况。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拥护国,一定是最好的规则接受者,但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战略的确立,中国也要做一个规则的制定者。在未来发展中,企业和国家需要熟知这些规则制度并由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国际经贸人才来带领企业在世界品牌中立足,提高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2. 创新能力。管理顾问詹姆斯·莫尔斯曾说过:“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就如同人的血液。创新是一切生产的基础,具备创新能力也是国际经贸人才的基本要求。

  3. 跨文化语言交流能力和公共关系的处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活风俗和习惯造就了各族人民不同的思维、行为方式和习惯。只有拥有很强的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才能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深入了解各国家的文化内涵,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采取不同的关系处理法,更好的维护与客户之间的往来联系。

  (二)专业技能硬

  1. 了解国际谈判、结算等技能。国际谈判是对外经济贸易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难度相当大,是因为谈判者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代表各自的利益,有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此外谈判对手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谈判者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和临场随机应变的能力与谈判技巧,才能成功促成谈判。

  2. 熟知银行、海关等业务。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多、过程繁杂,其中每一项都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处的差错,都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国际经贸人才应当熟知银行业务、海关职责、检验要求等专业知识,避免在国际贸易中出现错误,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3. 信息技术运用与外语等能力。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国际商务在对外贸易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优秀的国际经贸人才不仅要掌握良好的电脑操作能力,而且要有获取、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良好的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同样语言障碍是对外贸易困难的原因之一,有良好的语言功底是作为一名国际化经贸人才的基础。

  (三)企业需求大

  企业的增员人员主要还是高校毕业生,也就是说优秀的国际经贸人才从高校过渡到企业中去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与高校之间合作,高校就企业发展方向培养实用性的国际经贸人才,企业也能够给刚毕业步入社会的高校人才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三、高校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

  (一)培养模式趋同化

  中国经济的腾飞使对外贸易呈上升发展趋势,商品进出口 总 额 从 2000 年 的 4742.90 亿 美 元 上 升 到 2013 年 的41603.00 亿美元,总额首次突破 4 万亿大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随经济持续发展不断改变,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持续增多,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学模式相似,培养人才类型单一,存在“趋同”现象,严重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层次,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方面都无创新。

  (二)课程设置简单化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难点就在于课程改革,传统课程教育的弊端已经成为阻碍高校自身发展的因素之一。高校在课程结构设置上专业课和必修课比重偏大,通识基础课和选修课比重偏小。多数高校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忽视社会与自然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单薄,结构失衡。

  (三)实践能力薄弱化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操作动手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但多数高校并不能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良好的环境,例如国际交流交换的机会、素质教育考核体系的设立等。高校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轻视实践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被动参与,使实践活动成为虚设。

  (四)供需匹配间断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近年来日益突出,据国家统计局调查,16-24 岁青年失业率近三年来一直高于城镇全口径的失业率,从 2011 年开始呈逐月升高趋势。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陈旧,所设置的专业不能及时根据社会发展进步做出相应调整,供需不一致,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

  (五)外语教学本土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在跨文化交流尤其是国际贸易中,掌握一门外语必不可少。语言作为最重要的沟通桥梁,对贸易促成和后期客户关系维护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高校学生普遍外语水平较低,成为进入对外经贸行业发展的瓶颈。高校教师在双语课程上中英文混合授课,无法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使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

  四、新形势下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

  (一)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丰富高校国际性人才培养层次

  各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重心各异,精确定位培养目标,如综合性重点高校培养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重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各具特色的人才满足新时期企业对不同岗位的需求。高校创立结合地区特色的交叉学科,针对不同进出口行业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凸显行业特色并体现经济新形势,如电子商务、跨国公司经营、国际租赁等。结合学生自身优势,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国际性人才。

  (二)更新课程群设置,建立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群概念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倡的一种课程模式,综合性强,清晰度高,可以较强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以基础专业课为主线,建立课程群总线,根据课程类型划分模块完善并丰富一体化课程群教学模式探索。课程多元化分块模式,解决课程体系繁杂的弊端,建立清晰的学习结构,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关系,丰富课程体系结构。

  (三)强化高校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新形势下,高校以实践应用为重心,以专业基本知识为基础,结合出色的外文交流,培养出一批在贸易、外交、管理等方面有出色表现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结合专业基础知识,建立国际贸易实务练习平台,构造仿真模拟经营实验室,举行模拟经营大赛,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和领导潜能,熟悉对外贸易操作流程的同时,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校企共同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互动往来,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链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国际性人才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高校只有直面市场,进入市场,与企业、生产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时刻保持迅速应对市场变化的状态。校企建立合作关系,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有针对性培养国际人才,壮大企业文化,避免失业率的提升。校企共同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实践锻炼的同时,提高企业未来员工的整体素质与技能。校企针对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开展研讨会,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高校做专题报告和经验分享,避免学生出现好高骛远的错误。

  (五)加强外语教学力度,根据不同语言层次开设教学班,提高教学质量

  国际贸易课程应创造全英教学环境,帮助学生从口语、听力等各方面突破瓶颈。与国外高校教师互动交流分享心得,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并积极举办外语辩论、研讨等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如多媒体、语音教学、仿声电影等。在专业外语上,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开设不同层次教学班,以外语交流方式完成模拟操作,真正在实践中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贺菁。国际化人才战略下我国对外经贸人才培养的浅思[J].考试周刊,2009(13)。

  [2]高国珍。开放式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社科纵横,2008(23)。

  [3]王冬燕。论国际化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J].考试周刊,2011(5)。

  [4]周红岩。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职业,2009(23)。

  [5]曲建忠。重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2006(4)。

企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及其培养模式

http://m.rjdtv.com/jingjixuelunwen/1985.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