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

政治经济学论文 2019-07-09 点击:

     [摘要]任何社会科学都有时代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例外。迎接挑战,再铸辉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惟一出路与前途就是跟上时代步伐,实现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进程,即是其基本原理不断充实、完善,不断适应新社会实践要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其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被扬弃与否定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已成为21世纪的大趋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完善基本原理,扬弃个别原理和结论世界上,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烙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毫不例外,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作为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理论结晶与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及特征,能够科学揭示那个时代经济运行规律,具有科学真理性。然而,这种科学真理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是说它并非在任何时代或任何条件下都是适用的。社会发展时代不同,反映不同时代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必然不同,从来不存在反映一切时代的“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当今时代已经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时代大大不同了,所以不能用那个时代的理论来解释和解决当今时代所出现的问题。列宁指出:“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单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的复杂的问题”。那么,这是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而过时了呢?不是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适用性及效力,因为经济科学真理都具有普适性,原因在于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例如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再生产规律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一般原理等。应当承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成为过时的东西。正如斯大林所说:“它的个别公式和结论不能不随着时间而改变,不能不被适应于新的历史任务的新的公式和结论所代替。马克思主义不承认绝对适应于一切时代和时期的不变的结论和公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过程,即是其基本原理不断完善,适应新的社会实践要求的过程,同时也是个别原理、个别结论不断被扬弃与否定的过程。所谓基本原理,主要是指支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础”与“四梁八柱”,例如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理论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与精髓,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命脉,它一旦被否定或被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就停止了。所谓个别原理或个别结论,系指基本原理之外或基本原理框架之下的居附属地位、起从属作用的“小原理”,如劳动价值论中,什么是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资本家的“指挥劳动”、“管理劳动”、“监督劳动”到底是不是生产劳动,是否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再如剩余价值理论中,剩余价值的转化机制与途径如何?剩余价值生产与分配是否必定相统一或相一致?还有如所谓“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中的一个个别原理,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整个再生产原理这个“大原理”而言,它无疑是个居附属地位、起从属作用的“小原理”。分清基本原理与个别原理,对经济学家来讲,并非难事,但对于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却至关重要。那就是: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首先要立足于坚持,在坚持中完善、充实、发展之,而任何时候都不能从根本上否定或违背。毛泽东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犯错误。”凡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则可以直接依据变化了的实际改变之、否定之。改变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个别原理”(“小原理”)、个别结论,可以更有效地丰富与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大原理”),更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的完整化、科学化与现代化。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是新时代的要求21世纪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纪。尽管世界的局部地区仍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旋律和大趋势。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适应这个新时代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现代化。
  1.认识与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本质及规律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本质及发展规律的锐利武器。社会主义国家在同资本主义世界交往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理论武器,否则就会被各种表面现象所迷惑,陷入被动和不利境地。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理论武器要锐利,保障在斗争中取胜,则必须现代化。倘若仍停留在“传统的常规武器”上,那就不可能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现状、问题、成因及趋势作出科学的解释与判断,无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种种新现象及其本质,更不可能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在同资本主义世界的交往与斗争中吃败仗,遭受无可弥补的损失。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着作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基本成熟。这个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也是资本主义发育成熟时代、经过150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历经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当今已进入所谓“人民”、“民主”的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成功地由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社会”转变为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历经150多年的演进与不断调整,可以说,较之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第一,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讲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矛盾空前缓和与弱化。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已经不再是“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了,他们不仅拥有殷实的生活资料,而且一般都已成为企业债券、公司股票的所有者。“集中于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也由于股份制经济的发展,日益分散或社会化到工人及大众手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状况及福利水平均有较大改善与提高,贫富差距及阶级对立的鸿沟日益减小。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出于稳定社会、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大社会公共福利的供给,使工人阶级的社会保障及福利普遍增加。尽管资产阶级获取的利润仍较快增长,但仍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劳资对立关系,削弱了工人阶级的斗争锋芒。因此,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很少爆发工人阶级对资本家阶级的斗争,就连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罢工也明显减少,更少发生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企业生产的组织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对立与矛盾大为缓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生产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的组织计划性愈来愈强。但在全社会,由于各个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疯狂地盲目进行竞争,这就必然引致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企业生产的组织计划性愈强,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愈是加剧,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效仿社会主义,推行计划调节,或实行有国家适度干预的市场经济,使整个社会生产的计划性大大加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生产的组织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对立与矛盾。
  第三,生产无限扩张与市场有限性的矛盾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由于存在无止境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内在冲动及残酷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不可避免地产生无限扩张趋向,而有支付能力需求的增长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与限制,不会与生产的扩张同向、同比例扩张,这样,就如恩格斯所指出:
  “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2007.2政治经济学研究85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恩格斯讲的这样生产与市场的尖锐矛盾状况,在上个世纪80年以后发生了重大改变。资产阶级国家一方面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提高国内民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运用国家力量帮助资本家阶级开辟与发展海外市场,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从而使市场的扩张与生产的扩张保持比较均衡状态,有效地避免了周期性经济危机即恩格斯所说的“恶性循环”的发生。
  从上可见,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较之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基本矛盾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形;不仅生产社会化拓展为生产国际化,而且更重要的是“私人占有”已拓展为社会占有。如果不顾生产关系如此重大的变化,仍然固守并僵化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150多年前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论断,那就不可能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现象与本质,更不能揭示与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必须现代化,否则,它就会成为地地道道的“昨天的理论”。而“昨天的理论”,今天应当摒弃。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是指导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要真正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指导与促进作用,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若不现代化,不仅不能对社会主义经济现象及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阐释与说明,更不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起指导及推动作用。
  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本未见过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及发展状况有真切的了解与认识,更谈不上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他们只是依据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及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社会作了一些富有创造性的预见。至于这些预见是否科学,完全要依赖于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后人不能强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预见必须正确无误。历史总是让前人给后人留出发展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空间。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预见是有条件的,是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与限制的。并且,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或深化的。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预见社会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便会实现单一的社会所有制。这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处在上升时期是符合当时经济政治发展规律的,因而有其正确性与合理性。但进入19世纪80-90年代,在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晚年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由于竞争引发了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之间出现了经济政治发展的明显不平衡,于是,便对他们以前关于“社会主义多国同时胜利”的学说进行较正,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到处同时到来,也不一定在同一发展阶段上到来”,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学说。以往学术界曾认为这个学说是列宁的发现与创造,实际上是不对的。列宁只是这一学说的伟大实践者,而不是发现者与创造者。恩格斯基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考察了法国与德国的农民问题,认为这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若取得胜利,必然会遇到一个如何对待农民的个体所有制问题。他明确指出:“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他还指出:“无产阶级将以政府的身份采取措施,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可见,恩格斯这时预见的社会主义社会已不是单一所有制了,而社会上起码具有三种所有制———社会所有制、农民个体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至此可以清楚看出,以往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或预见)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单一公有制的社会的说法是不科学的。恩格斯晚年已预见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形式是多元化的。显然,恩格斯的预见具有很大的科学性,但预见毕竟不等于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尤其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远远超出他们的预见,决不能用他们的预见框定或剪裁社会主义现实的实践。让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实践服从于他们的预见,那无异于削足适履,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失败。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必须破除教条主义1.坚决反对和防止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当作教义或教条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伟人,但不是神人;他们的学说或理论是科学而不是教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列宁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想我们应当首先注意这一点”,“我以前说过,现在还要再三地说,这个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最大的敌人和根本障碍,必须坚决反对与破除。教条主义最显着特征之一就是,死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不放,反对实事求是,反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作任何修订与改变。这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法则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它必须随着事实和实践的改变而改变。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得再清楚不过的了。
  马克思讲:“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总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他和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的修改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恩格斯对此解释说:“由于从1848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组织也跟着有了改进和增长,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由于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而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的发展进程所彻底扫除,所以这些意见在实践方面毕竟是过时了。”列宁更明确地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事实,而不是教条。还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有事实求是,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才能实现现代化。
  2.坚决反对和防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简单照搬、强制实施行为不顾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简单照抄照搬,机械强制地推行,这是教条主义的又一个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若现代化,必须坚决反对之,全力防止之。在这方面,前苏联和中国都有过深刻沉痛的教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预见和设想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并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地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并且要以生产力充分发展,消灭私有制所必需的全部条件充分创造出来为条件。不顾上述条件,强行消灭私有制,就是主观教条主义,必然招致挫折与失败。列宁领导前苏联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不久,便取消私人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试图消灭私有制,由于广大农民抵制与反对,没有取得成功。斯大林没有汲取列宁的经验教训,而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受“苏联老大哥”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不久便开始了旨在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并于1956年底基本消灭了私有制,超前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可以说,前苏联和中国都在消灭私有制问题上犯了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错误,结果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损失。
  3.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现代化,惟有发展与创新。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命就在于不断发展与创新。若没有了生命,还何谈其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结合当代中国实际不断发展与创新,必须要突破“两个范式”:一是“传统范式”;二是“西化范式”。所谓“传统范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凝固化,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万应灵药”,反对任何改变或修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个别原理和个别观点的行为,并把它当做“传统”来加以固守;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包括其基本原理)统统当做已经陈旧过时的东西加以反对或抛弃。这两层含义的“传统范式”,都应加以反对和突破。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当做已经陈旧过时的“传统范式”,那就大错特错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等对现代社会依然是有效的,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只不过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如何加以丰富与发展的问题。所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化范式”,即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化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着同一渊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其分野在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终结。自此以后即19世纪30年代英国法国等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便同西方庸俗经济学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150多年的发展演进,分化出各种学说与流派,但本质上基本属于庸俗经济学之列,因为它们本质上均是替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之学。所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若现代化必走“西化范式”之路,说到底是用现代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绝不可取的,必须加以批判和摒弃。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1)[M].人民出版社,1960.
  [2]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M].人民出版社,1953.
  [3]毛泽东选集(5)[M].人民出版社,197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人民出版社,1972.
  [5]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人民出版社,196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人民出版社,1972.
  [8]列宁全集(35)[M].人民出版社,198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7)[M].人民出版社,197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人民出版社,1972.
  [11]列宁全集(58)[M].人民出版社,1960.
  [12]列宁全集(4)[M].人民出版社,1960.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

http://m.rjdtv.com/jingjixuelunwen/453.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