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的概况与具体状况

美学论文 2020-06-28 点击:

本文摘要与关键词   20世纪以来, 伴随着学界对国外美学思想和方法的引进与接受, 分析美学逐渐在国内得到传播和研究。尤其是21世纪近十年, 分析美学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 与分析美学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日渐增多。然而, 同国外的分析美学研究相比, 国内的分析美学研究显然还存在深入发掘的空间。因此, 对于今后国内分析美学研究而言, 回顾分析美学的引进和接受过程, 梳理分析美学研究现状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 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的概况与具体状况

    一、国内分析美学研究总体概观     回顾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的发展, 可以按照学界对分析美学不同的重视程度, 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即20世纪初至1949年的分析哲学引进阶段、1950年至1978年的批判性地关注译介阶段、1979年至20世纪末的选择性地认识评析阶段、21世纪初至今的多方面地展开研究阶段 (1) 。     (一) 20世纪初至1949年:分析哲学的引进     从来源上说, 分析哲学是分析美学生发的理论基础, 因而, 考察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的发展, 应当从对分析哲学的引进和介绍开始谈起, 而这一阶段, 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早期分析哲学的引进和接受, 为分析美学在国内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背景。换句话说, 描述本阶段的发展状况旨在表明, 至少在哲学分析方法这一点上, 国内分析美学研究与国外几乎是同步的。事实上, 自1920年罗素 (Bertrand Russell) 来华讲学起, 西方现代哲学尤其是分析哲学在国内学界的影响逐渐扩大, 包括张申府、张岱年、金岳霖、冯友兰等在内的现代哲学先驱的哲学思想, 就与罗素的分析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甚至可以这样认为, 在方法论意义上, “中国现代哲学建构的方法基本上就是罗素所带来的逻辑分析方法”[1]1。严格来说, 分析哲学明显存在两种不同的演化路径, 即通常所谓的逻辑实证分析和日常语言分析, 前者正是以罗素为代表, 后者则以摩尔 (G.E.Moore) 为代表。但由于罗素带来的巨大影响, 所以, 国内对分析哲学的接受大体上是以逻辑实证分析为主, 而日常语言分析的影响, 直到学界对分析哲学另一位先驱维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 进行关注和研究才真正显露出来。不管怎样, 20世纪50年代以前国内学界对分析哲学的引进, 应当说为其后对分析美学的引进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哲学传统和理论土壤。只不过此阶段初期, 王国维、蔡元培、宗白华等人将以康德 (Immanuel Kant) 、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叔本华 (Arthur Schophenhauer) 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形而上学式的美学思想率先介绍进来, 加之随后出现的历史风云巨变, “这种理论格局给中国现当代美学以巨大和深刻的影响, 使得中国美学界较为熟悉和热衷德国古典美学的思辨形态, 而对于英美的分析美学则感到较为生疏而且隔膜”[2]。然而, 尽管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内分析美学研究与国外研究步调不一致, 但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分析美学研究中应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作用。     (二) 1950年至1978年:批判性地关注译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 学界更多地引进苏联美学家如斯托洛维奇、卡冈等人的美学思想, 而英美等国的美学则被学界作为资产阶级学术予以批判性地引介到国内。例如, 1959年第5期《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就翻译了美国分析美学家坎尼克 (Williom E.Kennick) 发表于1958年的《传统的美学是不是基于一个错误?》一文, 该文后来在国内外分析美学界产生过重要影响。事实上, 当时作为内部资料发行的《哲学译丛》《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现代外国资产阶级哲学资料》《外国学术资料》等学术刊物都对分析美学的最新动态给予积极关注, 这也间接地为80年代以后的分析美学研究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 较为遗憾的是, 在这一阶段, 除了上述少量译文之外, 分析美学还尚未引起国内学界的足够重视或者说其影响还局限在非常小的范围, 即使早在1964年, 李泽厚就撰写了论及英美美学的文章《美英现代美学述评》[3]257, 并且于1965年发表论文《派克美学思想批判》, 分析美学研究在当时国内学界视野中可以说基本处于缺席状态, 这可以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得到印证。概括而言, 作为首次全国性的现代美学大讨论, 参与其间的美学研究者们围绕美的本质问题, 大致形成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及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派[4]。众所周知, 本质主义的美学观念后来在国内学界处于主流地位, 并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因而, 以非本质主义为特征的分析美学自然不可能在当时引起更多的关注。     (三) 1979年至20世纪末:选择性地认识评析     1981年, 王朝闻主编的高校美学教材《美学概论》出版, 成为国内美学界的标志性事件, 但由于条件限制, 该书并未涉及分析美学的内容, 其主张的仍然是主流的本质主义美学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带来思想文化上的宽松氛围, 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界兴起了长达十年的“手稿”热、心理学热、方法论热、文化热以及美学热潮, 并由此在美学原理、美学专题研究、中外美学史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5]。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下, 分析美学才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 不仅一批分析美学着作被译介进来, 而且一些美学专着也开始涉及分析美学的研究。虽然这一阶段有关分析美学研究的单篇学术论文并不多见, 但部分美学史着作、美学词 (辞) 典、美学教材开始将分析美学作为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分支纳入其中进行介绍。概括起来讲, 这一阶段的分析美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英美分析美学少数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家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例如, 朱狄在1984年出版的《当代西方美学》一书中主要论述了维特根斯坦和韦兹 (Morris Weitz) 两人的分析美学思想;1988年, 朱立元、张德兴合着的《现代西方美学流派评述》则只将维特根斯坦和迪基 (George Dickie) 作为分析美学的代表进行了评述。值得一提的是, 受“语言转向”在美学领域的影响, 这一阶段学界往往将分析美学同“语义学美学”联系起来认识, 有时甚至将二者等同看待[6]33。因而, 可以说这一阶段学界对分析美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之中, 对分析美学的发展脉络以及总体特征还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当然, 这一阶段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成果, 则为下一阶段的分析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上, 更加全面的分析美学研究才能得以展开。     (四) 21世纪初至今:多方面地展开研究     如前所述, 由于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译介和研究工作, 分析美学对于国内学界而言不再陌生。进入21世纪, 可以明显看出, 分析美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形成了大量理论成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分析美学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加深, 不仅维特根斯坦等早期分析美学家得到持续研究, 而且丹托 (Arthur Danto) 等“后期分析美学”的美学思想也受到较多研究, 同时, 学界对分析美学的最新发展, 例如近年出现的新实用主义、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以及生活美学的转向也及时进行关注和研究。第二, 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 这一阶段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的数量也逐渐增多, 尤其是单篇的分析美学研究学术论文不断见诸报刊, 而且开始涌现一批以分析美学为主题的, 或者与分析美学有关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近十年, 几乎每年都有与分析美学研究相关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出炉。据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初步查询, 此类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不包含已出版的博士论文) 有将近40篇, 这直观反映出分析美学的观念受到越来越多学界年轻学者的关注。第三, 国外重要的分析美学家的重要着作相继被译介到国内, 这其中也包括与分析美学相关的艺术哲学、艺术理论、实用主义美学等方面的学术着述。第四, 随着分析美学研究程度的加深, 国内与国外分析美学界的直接交流对话增多[7]4。     二、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的具体状况     上述总体概括表明, 与其他欧洲大陆美学传统在国内的传播不同, 学界对分析美学的接受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了解和认识过程, 尤其是近三十年来, 分析美学问题在研究主题上获得较大突破, 在研究的形式和方法上也日渐多样化。接下来, 本文将从横向上对国内分析美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整理, 以便尽可能展现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一) 译介中的分析美学     学者高建平在《喧嚣世界的沉思者———纪念阿瑟·丹托》一文中曾经提到:“吉恩·布洛克的美学也具有分析美学倾向, 他的书《艺术哲学》 (中文译为《美学新解》) 是介绍到中国的最早的一本分析美学着作。”[8]1987年出版的美国学者布洛克 (Gene Blocker) 的专着《美学新解》, 对再现、表现、形式主义、艺术品、意义、真实、意图、批评等美学术语进行了详细分析, 可以明显看出分析美学的方法论特征。这里值得指出的是, 《美学新解》事实上属于由李泽厚主编的《美学译文丛书》之列, 该丛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学界产生过重要影响, 极大地推动了英美美学在国内的研究。在此之前, 就单篇分析美学译文而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在1980年至1984年间编译的《美学译文》 (共3辑) 中, 较早地对迪基、斯托尔尼兹 (Jerome Stolnitz) 、比尔兹利等人的文章进行了译介。1990年, 瓦·阿·古辛娜 (苏) 的《分析美学评析》翻译出版, 这是国内学界引进的首部由国外学者撰写的对分析美学进行分析评价的专着, 并且其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同年在《哲学译丛》第4期上刊发的舒斯特曼 (R.Shusterman) 《对分析美学的回顾与展望》一文, 也对分析美学的成就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为国内分析美学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价值。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国内分析美学的译介主要着力于两个方面:一是导论性质的着作, 例如安妮·谢泼德 (Anne Sheppard) (英) 的《艺术哲学引论》、汤森德 (Dabney Townsend) (美) 的《美学导论》;二是国外分析美学专着, 尤其是对古德曼、沃尔海姆、丹托、卡罗尔等人的代表性着作进行了重点译介, 因而, 相对来说, 国内学界对这些学者的分析美学思想比较了解, 尤其是对丹托重要着作的译介, 使得“艺术终结”一时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 (2) 。     (二) 专论中的分析美学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分析美学研究专着, 二是单篇分析美学研究论文。首先就专着而言, 薛华在1986年出版的《黑格尔与艺术难题》一书中较早地对维特根斯坦的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薛华较早地把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当作与黑格尔艺术哲学思想迥然相异的思考方式, 并且着重分析了维特根斯坦在《关于美学、心理学和宗教的讲演与谈话》里所表现出来的后期美学思想中的神秘主义特征。而刘程的《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研究》一书则是国内首部以单个分析美学家的美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的专着。该着作以语言为考察视角, 较为清晰地阐述了维特根斯坦前后期不同的美学思想及其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 认为前期维特根斯坦从逻辑实证主义出发, 把美学视作“无意义”的领地, 而后期维特根斯坦则从日常语言的角度将美学视作语言的游戏。2009年, 国内首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梳理分析美学发展脉络的学术专着《分析美学史》出版, 它从大量第一手资料入手, 系统介绍和阐述了维特根斯坦、比尔兹利 (Monroe C.Beardsley) 、沃尔海姆 (Richard Wollheim) 、古德曼 (Nelson Goodman) 、丹托、迪基等人的分析美学思想, 并对分析美学领域的主要论题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论述[9]。王峰的《美学语法: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与艺术思想》一书不仅在理论上梳理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与艺术思想, 而且突出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美学中最重要的方法论工具即语言分析, 并试图以此构建一种作为“治疗的美学语法”, 为推动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在艺术、文学等领域的具体实践运用做出了重要的尝试。刘悦笛的专着《当代艺术理论:分析美学导引》则全面总结和论述了当前欧美分析美学领域较为关注的十个重要艺术理论问题, 即艺术本质观、非西方艺术定义、艺术本体论、艺术形态学、艺术再现观、艺术表现论、艺术经验观、审美经验论、艺术批评学、艺术价值论。这些着作以个案研究的形式, 分别对重要的分析美学家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了国内的分析美学研究 (3) 。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 曹俊峰的《元美学导论》是一部具有独特创造性的分析美学研究着作, 该书充分应用分析哲学的观点与方法, 试图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来构建“元美学”体系, 因而, “这种取向使作者的研究更加迫近了美学理论的‘元哲学’层面, 从而体现出将分析哲学的思维范式落实到美学并对之加以本土化设计的努力”[10]297。当然, 就目前学界研究现状而言, 分析美学研究单篇论文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研究范围上都比专着更加丰富。概括起来, 现有可查的分析美学研究论文 (包括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在内) 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一是对英美分析美学的发展脉络、研究动态、热点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二是集中探讨诸如艺术定义、艺术惯例、艺术终结、审美经验等分析美学中的重要论题;三是对分析美学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展开论述。     (三) 美学史中的分析美学     严格来说, 除了上述20世纪80年代的《当代西方美学》《现代西方美学流派评述》以及李兴武的《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这类按照不同流派来对分析美学进行研究的着作之外, 分析美学作为理论资源真正进入国内西方美学史研究视野, 始于张法的《20世纪西方美学史》, 而此前国内西方美学史着作中均未见与分析美学有关的内容。从该着作对分析美学的理解和认识中可以看出, 作者对分析美学明显是持肯定态度, 因为作者不仅把分析美学作为20世纪西方美学的开端, 而且认为“分析美学的精神是20世纪的时代精神”[11]20。在这一点上, 其他学者与作者对待分析美学的态度则有所不同。例如, 朱立元主编的《现代西方美学史》一书中, 由张德兴执笔的《分析美学》和《后分析美学》两个章节, 分前后两个不同时期介绍了分析美学的现状, 同时也简要指出了分析美学的得与失。而牛宏宝的《西方现代美学》则根据维特根斯坦、韦兹、迪基等人的观点, 指出分析美学有着对美的消解性特征。当然, 随着对分析美学认识的进一步加深, 国内西方美学史着作不再简单地对分析美学做出肯定或者批评性的评价, 而是更为注重全面展示分析美学不同阶段的发展面貌, 例如《西方美学通史》 (第六卷) 、《西方美学史》 (第四卷) 等。     (四) 原理教材中的分析美学     如前所述, 受当时主流美学思想的影响, 1949年后国内第一本美学原理教材《美学概论》并未将分析美学纳入其中, 而1983年出版的由杨辛、甘霖合编的《美学原理》以及1985年出版的蔡仪的《美学原理》由于坚持主张本质主义的美学观, 同样将分析美学排除在讨论范围之外。事实上, 有学者做过统计, 1980—2003年, 全国226册原理着作中只有1部即曹俊峰的《元美学导论》运用了分析哲学方法[12]。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分析美学思想或观点无法进入国内美学原理或教材之中。例如, 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在讨论美学研究方法的过程中, 对分析哲学或分析美学的方法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而周忠厚编着的《美学教程》以及司有伦主编的《新编美学教程》则较早地运用单独章节讨论了分析美学问题。总体而言, 国内现有的美学原理或教材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基础上, 对于分析美学的反本质问题也并未回避, 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予以探讨。例如, 王德胜主编的《美学教程》认为, “在科学主义这条线上, 分析美学曾经由语言分析入手, 反对固定的美的本质探讨, 走向了美学的取消主义;后分析美学则集中到艺术本体论上, 以折中主义取代取消主义, 走向了美学的建设性方向”[13]11。由此可见, 随着对分析美学问题研究态度的逐步开放, 国内美学原理或教材成为传播分析美学思想的另一条路径。     (五) 词 (辞) 典中的分析美学     当然, 除了上述路径之外, 分析美学在国内学界得到传播和研究还体现在专门性的美学词 (辞) 典当中。1986年, 王世德主编的《美学词典》中并未出现“分析美学”词条, 但在“语义学派”词条下所提到的“语义学美学”, 从该词典对它的解释来看, 事实上所指的也就是分析美学[14]447。1987年, 吴世常、陈伟等主编的《新编美学辞典》收录有“分析美学”词条, 虽然该辞典将分析美学另称为“语义美学”, 但对分析美学做出了相对全面的解释, 其所列举的代表人物也包括了维特根斯坦、艾耶尔 (A.J Ayer) 、韦兹、爱尔顿 (Willian Elton) 、包乌斯 (O.R.Boumsma) 早期和中期分析美学家[15]378。这表明当时学界对分析美学的认识也自然影响到了美学词 (辞) 典对分析美学的认识。2004年, 邱明正和朱立元主编的《美学小辞典》, 不仅收录“分析美学”词条, 并开始收录诸如“审美态度”“艺术习俗论”“艺术惯例论”等属于后期分析美学思想的词条, 还收录了对“比尔兹利”进行解释的词条。2014年, 由朱立元主编的《美学大辞典》对分析美学有关的词条收录得更为完善, 为国内分析美学研究提供了较为权威的理论文本。     三、对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现状的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 自20世纪起, 分析美学在国内逐渐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译介、专论、美学史、教材、辞书等方面, 国内分析美学问题研究取得了诸多突破性的学术成果, 这使得分析美学在国内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然而,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与分析美学在国外的发展程度相比, 甚至与德国古典美学以及现象学、存在主义美学在国内学界所受到的关注程度相比, 国内的分析美学研究尚处于兴起阶段, 许多问题还有待更为全面与深入的研究。因而, 在描述分析美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第一, 就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的广度而言, 虽然目前学界已关注到迪基、卡罗尔、列文森 (Jerrold Levinson) 、基维 (Peter Kivy) 等人后期分析美学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是, 就整个分析美学史来说, 还有其他许多分析美学家值得关注和研究。例如, 早期分析美学家西伯利 (Frank N.Sibley) 、马戈利斯 (Joseph Margolis) 等人, 也都在分析美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 从对国外分析美学理论成果的译介方面来看, 也还远远不能满足研究需求。例如, 随着“艺术终结”在国内的流行, 丹托的代表性着作被一一引进, 而这也反过来推动“艺术终结”讨论热潮的兴起, 但是与之相比, 比尔兹利、沃尔海姆等人的着作则引进不多, 更不用说迪基、列文森等人的代表性着作还尚未被引介进来, 这势必会影响到分析美学在国内的传播和研究。虽然部分年轻学者可以凭借良好的外语条件直接阅读原着, 但在分析美学方面的译介工作仍然需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并跟上美学研究的步伐。     第二, 就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的深度而言, 尽管像审美概念、艺术定义、艺术惯例、分析方法等分析美学领域核心问题受到学界集中关注, 但是其中一些问题还只是以单篇论文而不是以专着形式进行探讨, 例如, 除维特根斯坦、丹托、古德曼、沃尔海姆、比尔兹利之外, 都尚未出现研究马戈利斯、西伯利、迪基、列文森、卡罗尔等人分析美学思想的学术专着。有学者分析认为, 导致国内分析美学研究远远滞后于国外的原因在于本土美学难以接受欧美科学美学传统, 也不够重视美学研究中的语言要素, 而且分析美学研究要求学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分析哲学素养[10]295。所以, 从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的成果来看, 大多集中于后期分析美学问题的探讨, 而较少全面研究分析美学领域内的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 “总体看来, 中国学界对二战以来的当代英语学界的分析美学这一成就卓着、影响巨大的文脉还欠深入了解, 其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还很有限, 缺乏从英语语境出发, 在翔实占有资料的基础上, 客观地呈现这一时空的美学理论的系统性研究”[16]。此外, 就分析美学史的研究状况来说, 除了上述《分析美学史》等少数着作外, 国内学界尚缺少对分析美学发展史更加全面、深入的梳理和研究。     第三, 就分析美学以及分析美学方法的本土转化而言, 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的原创性的尝试尚不多见, 因而, 如何让国内美学研究在思维方式上或研究方法上与国际接轨, 并使分析美学的传统在本土真正落地生根, 则应成为今后分析美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德国古典美学、现象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等欧洲大陆美学传统在本土传播具有一定优势, 但以哲学分析为方法论的美学传统则难以融入国内美学研究的原理、体系、观念之中, “只有对发源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又得以全球化的这一美学思潮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阐发, 才能使得分析美学传统与欧洲大陆美学传统的研究之间在中国获得动态平衡”[10]300。王峰从汉语学术自身发展的角度认为:“虽然语言分析美学看起来不太亲近中国学术研究的个性, 但是一来, 缺之当补之, 二来通过汉语来表达、思考分析美学观念, 这本身就是扩展汉语的一种方式, 也是一种具有普泛效力的学术思想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发挥作用的方式。”[17]5也有学者从中国美学自身发展的角度认为:“在总结分析美学的基本原理之后, 思考分析美学之于中国当代美学基本理论建设的意义, 实现西方理论的本土化, 这是我们面对西方一切理论包括分析美学的应有之义。”[18]     笔者认为, 使美学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始终是未来美学研究的主要趋势, 而分析美学思想及其方法还尚未真正在本土美学界得到广泛确立, 因此, 随着分析美学在国内的影响不断扩大, 以及分析美学研究的持续进行, 可以预见, 上述问题的解决只是时间问题, 并将因此促进分析美学在未来美学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军.分析哲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代迅.分析美学在中国:何为与为何?[J].社会科学战线, 2012 (4) :39-46.   [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 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理论编辑室.美学[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9.   [4]张荣生.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N].中华读书报, 2012-02-01 (5) .   [5]蒋孔阳, 朱立元.八十年代中国美学研究一瞥[J].文艺理论研究, 1990 (8) :77-80.   [6]周忠厚.美学教程[M].济南:齐鲁书社, 1988.   [7]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8]高建平.喧嚣世界的沉思者:纪念阿瑟·丹托[J].装饰, 2014 (3) :24-25.   [9]毛崇杰.分析美学研究的新贡献:读刘悦笛的《分析美学史》[J].文艺争鸣, 2012 (9) :141-142.   [10]刘悦笛, 李修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 (1949—2009)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11]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12]刘三平.1980年以来美学原理着作概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6) :78-84.   [13]王德胜.美学教程[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4]王世德.美学词典[Z].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6.   [15]吴世常, 陈伟, 等.新编美学辞典[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16]章辉.走近分析美学[J].甘肃社会科学, 2018 (2) :31-37.   [17]王峰.美学语法: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与艺术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18]章辉.分析美学及其问题域[J].甘肃社会科学, 2012 (4) :43-54.

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的概况与具体状况

http://m.rjdtv.com/zhexuelunwen/4708.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