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方面探析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工商管理论文 2019-08-29 点击:

   摘 要:该文从三方面分析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产学合作机制;转变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习环境;工学结合
   一、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点首先,从二者的招生渠道来看,普通高等教育的生源通常是在校高中毕业生,而高职院校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中等职业院校、初中及职高等学校的学生中招生。从其生源可以看出,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比高职教育的来源狭窄,而且限制条件比较高。
  其次,两者在培养目标上有区别,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术性和职业性上的不同侧重决定了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培养目标上的学术定向性,主要培养理论型、学术型、研究型、工程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则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
  最后,以二者的培养模式来说,普高是主攻理论教学,鲜有实际操作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着眼于传授未来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而高职教育则不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是高职教育的目的之一,着眼于培养学生对岗位所需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理论与训练,讲究教中做,做中学,倡导缺什么就学什么,然后实践什么。这样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学生毕业后,基于其对口的专业技能及良好的岗位心理及技术准备,能在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及效益。
  二、致使高职学生学习环境难以改善的原因(一)学校层面1. 教师教学能力不强,兼职教师流动性大高职教育是以能力本位、行动导向、任务驱动为主,需要教师具有较强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现今,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学校型教师,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匮乏。所以难以具备高职教育所需要的“双素质型”教育基础 --- 既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待全面提高。随着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学校招聘兼职教师来满足教学需要,由于其补充教师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所以补充的教师相对来讲不太具备“双素质”,也很难适应或满足职业学校的教学需要。研究表明,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 30% 的目标,教师学历结构稍显偏低。
  从三方面探析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232. 课程设置不专业众所周知,高职课程改革是整个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其课程设置还没有脱离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的模式,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压缩和翻版。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是由教育界人士制定,但很少有企业人士参与制定课程内容,所以课程的开发与实际生产或地区经济所需专业不匹配。因为其开发的课程无法达到与时俱进,不能准确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实际,更无法履行高职教育为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

  3. 考试方式不合理高职教育的考试皆以基础知识为主要考点,让学生天天抱着书本读书,很少能有主观能动性的题目,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创新,而且这种考试也导致了学生缺乏综合技能的培养。考生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通过考试而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忽略对能力的把握,缺乏相应对能力方面的测试。考试的评价标准十分呆板,缺乏灵活变通,完全按标准答案行事,压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挥水平。导致学生渐进式向标准答案靠齐,久而久之,学生为了拿高分,逐渐适应呆板无新意的考试制度,毫无灵活可言。
 
  (二)企业层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渠道与机会相对而言较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能及时反馈到学校,二者之间缺乏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这使得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与本地经济所需的人才严重不匹配,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使得“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高职院校学生有业难求。其次,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范围狭小、合作层次不高、渠道联通不顺畅、产学研合作机制未形成等等。对企业而言,它们是学生即将面临的用人单位,高职学生在他们眼中就是“夹生饭”,一纸文凭被用人单位作为衡量是否为优秀人才的最佳标准,学校的知名度是企业抉择的不二之选,不论名校学生是否真正的具有与学历相匹配的能力,比较之下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同程度颇低。
  (三) 社会层面现如今,社会上许多人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不高,从基本的理念来讲,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居统治地位的仍然是精英教育。人人都要找职业,但冠名“职业”二字的学校却是很不光彩。对社会大众而言,选择高职作为孩子的求学之所,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甚至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在高职院校打发时间,混个文凭。如若高职学生说自己是“大几”学生,便会遭人白眼,对其嗤之以鼻;也有人认为,普通高等院校里的学生,都是堂堂正正通过高考考进去的佼佼者,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落榜之后的失败者,更有甚者认为其学生来源颇为混乱,不学无术之人大有人在。这些偏见会使得高职学生自卑、自弃,无心学习。总的来说,高职教育因其集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性及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于一身的特性,本应该有良好的发展,但因其面临着外界及其自身各方面的不足与压力,导致其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影响高职的发展。笔者认为如何针对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领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朝向健康有序发展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中之重。
  三、多方位完善高职教育的不足,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第一,对学校而言,应转变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对接区域产业设置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及时转变这个影响高职教育改革的思想障碍和诟病,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真正践行“为企业创造合适的人才”的教育理念。此外,新型的教育理念还应以人为本,以实践为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其次,随着区域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就业市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要实现专业结构优化,必须做好区域产业的调研和预测,通过市场调查明确高职教育定位,使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步,在变动中升级,培养区域产业不可替代性专业人才。例如,高职院校所在的区域属于电器之都或者鞋城,那高职院校就相应的增加电机与电器、鞋类设计和工艺等专业。再次,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考试内容应多用开放性、创新性的题目,减少死24 广 东 农 工 商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第 29 卷记硬背就能得出答案的机械性题目。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及应变能力等;考试方式应不拘泥于笔试,而应相应的增加面试、操作、综合技能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等。
  第二,对企业而言,应配合学校建立产学合作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总而言之,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具有的不同教育资源、就业环境,发挥其各自具有的优势,优劣互补,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的培养模式。建立产学合作机制,以高职教育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发展模式。深化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必须调动企业和社会办学的积极性,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工学结合的优势是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当然,相对于许多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其选择专业时并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以及喜欢未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只能等到毕业后才有机会检验,而工学结合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检验自己实际能力的机会以及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当然,部分企业也应改变一些传统的用人观念,以寻求最适合岗位的实用人才为聘人宗旨,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提供足够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能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最终的目标导向,适时地调整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及时满足社会经济的动态发展需要,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能有一个持续健康的良性发展机制。最后,对社会大众来说,应该转变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目前,人们对什么是高职教育只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识,不加区分的将其与我们熟知的本科教育相比较,更有甚者,将其归入三流教育。
  因此,加强政府引导及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渠道或政策给予适当的扶持或倾斜,以此来消除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见和障碍,使高职学生能享受到“国民待遇”。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营造有利于高职教育持续、协调发展的氛围。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积极调整好心态,须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要主动接触社会,捕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自觉地掌握高职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能盲目悲观、消极退避,以自己的实力及优势赢得社会人士的认同和重视,为高职人才树立起的良好形象。
  当然,学校、企业、社会尤其是政府,应积极主动开展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政府的制度供给是构建校政合作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要利用政府的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的作用,促使政府搭台,出政策、出经费。同时,校政合作可以有效提高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让政府感受到高职教育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政府与学校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目的;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产学研结合的主体,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更多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学生可以在实践环节上得到真实环境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还有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互动互利关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
  四、结束语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历史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仅仅掌握初中文化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如果劳动者接受了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对于他们本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位“增值”、就业大军的素质提高都将是一种福祉,所以继续完善高职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性和针对性的人才是必要之举。
  参考文献[1]  徐言生. 高职教育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60-61.
  [2]  陈伟珍,罗芬. 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28-29.
  [3]  王淑平,魏玲玲.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考试制度改革创新[J]. 教学研究,2010,33(5):27-30.
  [4]  罗云. 高职统计“工学结合”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经济,2012(1):104-105.

从三方面探析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http://m.rjdtv.com/guanlixuelunwen/1057.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