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绿色博物馆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博物馆论文 2020-04-06 点击:

  近年来,高校博物馆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规模进一步增长,成为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高校博物馆300多座,涉及历史文化、纪念、自然科技与专题等多种类型,其中有60所高校博物馆进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当前,生态文明理念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博物馆要主动顺应绿色低碳的社会发展需求,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驱动做出新的探索。在此方面,高校要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建设管理、教育展览的全过程绿色低碳化发展,努力走在绿色博物馆建设前列。
  
  关于绿色博物馆内涵外延的界定
  
  绿色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内涵丰富,外延正在不断拓展。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提出,博物馆既是教育场所,又是文化中介,理应以更少浪费、更多合作,以尊重生存体系的方式使用资源,发挥博物馆在提升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方面的独特促进作用,这凸显出绿色博物馆内涵的与时俱进。绿色博物馆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硬件建设的节能低碳化、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绿色化、管理运营理念的生态化等方面。
  
  1.博物馆硬件建设的节能低碳化。硬件建设是发挥博物馆功能的根本前提。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布展陈设等硬件基础建设方面,突出节能低碳化,是绿色博物馆建设的应有之义。
  
  同时,综合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古遗址类、名人故居类、文化艺术类等不同博物馆类型,应根据自身建设目标的设定,大力倡导低碳节能建设理念,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将博物馆建设与环境友好紧密结合。要注重将自然保护和生态创意理念引入布展,尽量采用绿色、环保、节能技术和新材料,通过一展一品、一展多景,营造富有低碳化意境的展室,真正体现低碳环保。
  
  2. 博物馆教育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绿色化。博物馆的深层次功能在于展示教育、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绿色化应贯穿这几大功能发挥始终。具体而言,绿色博物馆要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征集保护、展示传播人类发展见证物,创造绿色化博物文化产品,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深度的绿色展示教育传播,体现博物馆学科人文与自然交叉融合的特点,既反映博物社会科学的人文理念,又通过人文博物突出自然科学的内涵。
  
  “人本关怀”是博物馆服务功能绿色化的重要体现,需要进行主题性博览的探索,推动博物馆从“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的转变。博物馆要着力增强馆内导览服务的人性化,解决信息对受众传递单向化、缺少参观者参与性互动问题,增强教育效果和社会吸引力。
  
  3. 博物馆管理运营理念的生态化。突出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性、实物展出性等特点,实现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是博物馆管理运营理念生态化的具体表现。博物馆管理运营要树立品牌管理、大服务管理、知识体系管理、智慧博物馆管理等理念,推动博物馆管理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更要立足自身使命和功能定位,不断提升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空间。
  
  面向未来,博物馆要在巩固传统核心功能的基础上,随着时代需求与时俱进,让公众参与贯穿于博物馆管理运营始终。要积极畅通博物馆连接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双向通道,通过双向交流教育活动,实现与公众分享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资源。
  
  高校推进绿色博物馆建设的重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绿色博物馆建设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内涵。高校博物馆要立足大学特色,重点在提升硬件建设的绿色辨识度、强化博物馆管理使用的节能低碳、打造博物馆馆藏建设的特色文化、推动博物馆建设从封闭走向开放,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推动网上博物馆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1.高校博物馆要增加硬件建设的绿色辨识度。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突出强调绿色化、生态化、环保化、低碳化的理念。因此,倡导节能减排,提升绿色辨识度是高校绿色博物馆硬件建设的重要指向。
  
  增加高校博物馆的绿色辨识度应贯穿博物馆建设全过程,注重从细节入手,在营造绿色环境、构建绿色展出、展示绿色文化等方面下功夫。要积极运用复原、景观、对比、生态等多种手段叠加展示博物馆,以生动活泼的陈列,进行绿色科普和环境教育,提升博物馆的绿色教育识别度。同时,设置国际标准化的完善标识引导系统,进行生态文化特色的博物馆纪念品等创意开发,增加博物馆纪念品的生态活度,也是增加绿色识别度的重要举措。
  
  2.高校博物馆要强化管理使用的节能低碳。绿色博物馆要从水、电、气等能耗管理入手,解决能源浪费过高、建设标准过高、运营费用过高等问题。高校博物馆要在满足藏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从博物馆建筑材料选用、室内空间构造等方面入手,节省博物馆运营成本,特别要关注高校博物馆的绿色陈列问题。在陈列展示中进行无污染化的设计施工制作,尽可能使用可降解的材料,合理设计光照能耗,延长展品和设备的使用周期。
  
  3.打造以绿色理念科普为重点的高校博物馆馆藏特色建设。不同的博物馆陈列尽管内容主题不同、特点各异,但形象艺术展示自然、社会文化遗产是博物馆陈列的共同价值所在。基于此,应通过有效突出馆藏特色,将高校绿色博物馆建设落细、落实。
  
  高校博物馆应当统筹考虑专业教育、博物研究、公众科普等差异化需求,积极运用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新技术,着力打造高校特色鲜明的陈列艺术设计,挖掘和展示陈列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以增强博物馆特色,使高校博物馆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多样性与共同性等方面更好地结合起来。
  
  4.高校博物馆要更加主动走向开放,体现社会互动性。开放是博物馆履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功能的重要路径。经过长期的发展,高校博物馆开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师生公众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相比,部分高校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不高,开放的层次需要进一步拓展。高校博物馆应积极改进陈列展览。大力开发富有高校特色的博物教育项目,将绿色博物馆理念贯穿开放全过程。要主动收集公众的绿色科普传播需求,反馈到博物馆资源配置中,提高办馆质量,办出特色品牌。
  
  高校博物馆应坚持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公益性特点,成为加强社会教育的积极力量。在此方面,高校博物馆具备自身优势,大有可为。高校博物馆应通过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主题活动展示设计等方式,全面生动地呈现博物馆的绿色文化内涵。同时,发挥专家教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构建绿色科普讲解员队伍,促进博物馆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互动。
  
  5.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数字绿色博物馆向智慧绿色博物馆动态提升。在大数据信息时代下,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参观者海量的个性化需求。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博物馆展览、教育方式的变革创新注入了新的动能。
  
  高校绿色博物馆建设要借助大学在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源优势,借鉴着名博物馆的经验,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VR等先进技术,提升博物馆网站建设水平,打造数字化博物馆,推进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实体虚拟化、资源数字化、利用共享化、展示多样化,实现博物馆展出和教育的在场在地形式与在线流动形式相融合,真正建设永不落幕的展览。
  
  高校绿色博物馆建设应关注的问题
  
  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对高校博物馆建设提出五大功能的准确定位,即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机构,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高校博物馆要遵循五大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其藏品资源,扩充特色展陈,加强博物研究,创新博物教育模式,优化公众服务体系,将绿色博物馆建设推向新阶段。
  
  1.提高绿色博物馆建设的深度和远度。作为有生命力的有机系统,博物馆是承担特定社会责任的社会公益组织。高校博物馆要依托高校学科特色与教育传播的优势,创新绿色博物馆建设的主题、内容与形式,培育品牌教育活动,从内部流程、团队建设、科研开发、展馆建设等维度综合施策。下大力气解决馆藏资源利用率不高、展览内容单一等问题,提高绿色博物馆建设的深度。
  
  陈列展览的内容丰富度和形式独特性决定了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高校博物馆要进一步丰富绿色元素,通过将特色展品的深度挖掘与科学陈列的设计有机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要进一步丰富高校博物馆的绿色元素,创新开发优质绿色科普资源、灵活提供多样化服务项目。同时,要注重博物馆绿色科普传播效果的评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形成互动反馈机制。
  
  2. 注重绿色博物馆建设“引进来”“走出去”的协同发展。根据美国博物馆联盟《构建教育的未来:博物馆与学习生态系统》白皮书,博物馆教育具有浸入式、体验式、自我引导式、动手学习等优势,是绿色公众教育的主要力量。这就要求高校绿色博物馆要注重“引进来”“走出去”的协同发展,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传播文化、开展教育、加强研究。采取展品外借服务、组织联合巡回展览、开展馆际业务交流、深入社区开展教育等方式,都是厚植高校绿色博物馆品质的重要途径。
  
  强强联手创建博物馆联盟,是绿色博物馆协同发展的新模式。2012年,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上海成立。该联盟发挥了协同平台作用,统筹整合全国高校的博物馆资源,促进高校博物馆的文化特色与育人功能发挥的协同发展,促进各高校博物馆建立互利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知识共享、互通有无。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联盟机制,推进协同创新,加大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在国际合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
  
  3.高校绿色博物馆建设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博物馆的活力既取决于“物”,更取决于“人”.坚持教育和研究并重,是高校博物馆与社会深度融合、实现社会美誉度提升的独特路径,更是高校博物馆建设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为此,高校绿色博物馆建设要坚持人文理念,点面结合,物质与意识并重,动态性互动与静态性展示共融,搭建与社会公众的体验交流、合作沟通平台。要在师生和公众服务的全过程,体现以人为本,提高志愿讲解、导览服务等专业化水平,开发具有文化品味的博物纪念品。通过“人”“物”的有机结合,实现绿色低碳博物馆建设的新提升。

  参考文献:

  [1]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N].中国文物报,2011-12-28(5).
  [2]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EB/OL].
  [3] 任青田. 构建绿色博物馆[J]. 文物世界,2003(6):66-68.
  [4] 陈洋,周若祁. 关于我国高校校园“六化”的探讨[J]. 建筑学报,2003(4):65-66.
  [5](美)爱德华·P .亚历山大,玛丽·亚历山大.博物馆变迁:博物馆历史与功能读本[M].陈双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6]单霁翔. 增加高校博物馆社会亲和力的思考[J]. 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5(Z1):128-132.

高校绿色博物馆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http://m.rjdtv.com/guanlixuelunwen/3718.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