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

硕士论文 2019-12-07 点击:

摘要


  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同,有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2013)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可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社会 培 养 高 层 次 应 用 型 专 门 人 才 的 主 要 途径。
  
  具体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学生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这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观有着极大的契合性。因此,要以实用主义哲学观为基础,以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根本,才能实现培养目标,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标准。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以问题解决为偏好的。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必须以问题解决为偏好,才能真正达成培养目标。然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建设一批实践基地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研究生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制订实践计划,并在实际课题任务的驱动下开展专业实践和课题研究。
  
  学校与各实践基地应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加强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专业实践结束后应实施考核,学生撰写专业实践报告,管委会负责组织对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可以获得相应学分,考核不合格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如此,才能够切实抓好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专业实习、科研创新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等方面的多功能和辐射性作用。高校应充分认识专业联合培养及实践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专业联合培养及实践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日程。
  
  一、问题解决是实用主义哲学观在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培养上的应然偏好
  
  杜威认为,知识是实用的,而非静观的。知识是行动的工具,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设的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在他看来,所有的概念和理论不管怎样自圆其说,无非都是工具。而工具的价值不在其本身,而在于所造成的结果之中。他还进一步指出,认识是从经验到经验的过程。概念、理论本身只是经验的一部分,只是帮助个体调整与整理经验,达到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目的的工具。
  
  可见,从实用主义哲学观出发,个体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取的知识只是用于适应与改造环境的一种工具。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从此目标我们可以看出,突出培养其“特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理念。
  
  基于这样的理念,帮助学生习得问题解决的特定知识与技能才是关键。所以,在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问题解决是培养目标达成的应然偏好。
  
  二、问题解决偏好是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点

  
  对于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是重要的,但获得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才是根本。据有关调查显示,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企业工作中常常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基本技能水平不高,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不强;第二,职场生存能力较低,非专业技术沟通、倾听、交流能力不足,且不愿意处理人际关系;第三,独立承担大型项目能力不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项目总体规划、协调、管理能力不足,成本意识不高,一般不能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开展;第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基于上述问题,企业对于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以下的能力诉求。第一,个人成长能力。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层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分解与生产、科研、市场等相关的任务,即能够用旧方法解决旧问题;第二,系统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能够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第三,创新实践能力。能够进行知识结构的自我更新,紧跟最新理论研究,及时掌握技术发展趋势,能够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第四,团队成长能力。善于总结提炼,交流与分享经验。
  
  因此,高校在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必须应对以上问题与诉求,切实在培养上偏好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统一起来,注重经验的完整性,在学习中获取经验并使用经验去解决实践问题。
  
  三、在课题中学习是培养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
  
  问题解决就是消除标准与现状之间的差距。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需求正是获得自身暂缺的,未能达到职业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就是给予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基于事实,认识问题基于价值判断,分析问题基于思维模式,解决问题基于创新能力。在问题解决这一系列环节中,经验是最重要的启动点。在这里,不能把经验看成是一种知识,而要将其作为一种活动,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经验是一个统一整体。经验是一切的开始,一切也归于经验。经验既包括经验的过程,也包括经验的对象。经验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所以,经验不是感官知觉,也不是心理感受,而是一种实践、一种生活、一种行动。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中,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者既需要亲身实践,也需要主动思考,从经验开始,最后归于经验。“在课题中学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模式。
  
  所谓“在课题中学习”,是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入学之初就和导师共同确定需要学习与解决的实践问题。课题包括两类,即真实课题和仿真课题。真实课题是导师在研的课题,学生参与其中,在协助导师研究中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仿真课题是虚拟的,但也是实践中需要解决的课题,导师设置仿真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学习解决仿真问题,以习得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在此后的学习期间,无论是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研究,还是实际操作技能的练习,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毕业设计都紧紧围绕此课题进行。当学习结束时,学生既获得解决该课题的理论知识,也学习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但完成经验的重构,还获得一种经验的生活方式,能够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四、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践基地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点
  
  要达成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培养实践基地是关键点。根据产业目标、行业导向、企业需求和学生的职业特征,结合本专业性质,通过与具有行业优势的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实现联合培养及建立实践基地的目标,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高质量的、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的专业实践平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实践研究与创新能力。通过实践示范基地的建设,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充分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以教学实践和管理制度为基础,以教学评估为手段,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职责清晰、权限协调、能够保障和稳步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机整体”.
  
  特别是要依托实践示范基地,将学校和企业单位同时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双方在教育资源、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上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与行业导向、职业特点、企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多重知识体系教学,从根本上确保培养质量。
  
  (一)改革培养方案
  
  校企联合培养是实践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中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全面合作,其核心内容是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基本特征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本质是教育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作为培养单位,应明确本职业领域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要求,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创新教学方法;确立实践教学内容,实施方案及考核方法,开发实训项目,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培养过程中的能力考核,重点考察专业学位研究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论文写作训练各一年,即“1+1+1”模式。而“在课题中学习”的培养模式需要在已建立的实践基地基础上积极探索“0.5+1+0.5+X”模式(X为0.5或1年)。
  
  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因此,学生具有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学生入学前后先到实践基地实践半年,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学生积累实习经验,记录实践的问题和确定的研究课题,回校后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及学位论文选题。学生再回到原实践单位用半年时间围绕课题进行专业实践,力图解决课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半年或一年时间用来完成毕业论文,根据论文特点,也可以在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学位论文应来源于课题所呈现的现实问题,且最好来源于生产实践中亲身经历并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这类问题通常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专业学位论文反映的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与学术型学位论文区分开来。
  
  这种围绕某一课题进行的“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反复探索、实践和研究过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和百折不挠、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实行“双导师制”的团队指导模式
  
  “双导师制”指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教学。在知识探究上,在学院内选拔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导师作为学校导师,传授学生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指导学生选好研究课题,落实研究内容和技术实施方案,指导论文撰写及学位申请等。
  
  在能力提升上,聘请实践基地中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打造一支稳定的适用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企业师资队伍,负责指导学生在实践期间的课题研究,面向工程实际进行项目设置、管理、运作等方面的培训,着重指导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但由于企业导师多数是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日常工作繁忙,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双导师制,即以学校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的指导方式”.
  
  由于“双导师制”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充分发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各自优势,使得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有机结合,知识探索和能力提升相互贯穿,最终实现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整体提升,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和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对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此逐步形成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科研为载体、以课题为依托、以团队为基础的实践培养模式。
  
  (三)构建培养质量的监控体系
  
  有了明确的改革方案、良好的培养模式,还需要构建合理的质量监管体系。因此需要制定基地日常管理制度及教学组织运行机制,制定实践基地导师年度考核与管理办法,明确基地导师的职责,并定期进行考核,成立专职的常设培养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质量监管工作。
  
  监管对象包括学生和导师。通过提交实习报告,撰写课题等方式,对研究生在企业的学习、实践效果进行定期考评。同时,也要对校内外导师进行考核,要求基地的企业导师每年必须有固定且充足的时间在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学习。
  
  不论是科研实践还是企业实践,“课题”就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践的根本,所以要对课题实施设置定期考核制度。在对企业研究生实践基地进行正常管理的前提下,还需要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行课题强化考核,以科研课题为纽带,将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和进站研究生联系起来,强化课题责任,以课题管理促进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此外,在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参与高校办学的社会大环境下,还可以探索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在专业学位教育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予以奖励,从而鼓励更多的优秀企业家、工程师、管理人才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来。
  
  (四)建立资源共享的培养平台
  
  一方面,硬件资源共享。在实践基地内建设一个开放的实践实训中心,提供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所需的场地、仪器设备和配套的器材,并建立相应的管理调度系统,公开实训中心的使用安排情况、设备运行状况等,减少学校和企业的重复投资,提高资金、场地以及其他硬件资源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学术资源共享。在实践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科研教学的特长,与基地共建单位开展教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活动。同时密切开展实践基地与学校专业实验室的合作,接受校内的专职教师深入企业集中学习和培训,培养一批专业型导师,丰富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以问题解决为偏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其教育质量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能够提高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
  
  在此基础上,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实力评价和毕业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同步提高,从而促进考生生源质量的提高,形成各方相互促进的健康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孙也刚,唐继卫,朱瑞。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探究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1-9.
  
  [2]张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理论分析与探索[J].江苏高教,2014(6):107-109.
  
  [3]张永泽,刘晓光,董维春。专业学位研究生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8-12.
  
  [4]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4-8.
  
  [5]于福莹,肖宏,王加春,漆汉宏。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50-53.

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

http://m.rjdtv.com/shuoshilunwen/2263.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