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感情渗透的策略与原则

硕士论文 2020-07-19 点击:

  本篇美术教育硕士论文导航

  【题目】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课中的融入探究
  【绪言】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开展研究绪言
  【第一章】情感教育同小学生人格发展
  【第二章】小学美术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内在关联
  【第四章】小学美术教学中感情渗透的策略与原则
  【结语/参考文献】小学美术中学生情感培养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学美术教学中感情渗透的策略与原则

  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很多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在小学期间形成的,正如我国古语所说,三岁看老。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对小学生的情感有着不同层次的积极影响,合理的安排美术教育课程,有助于进一步的完善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不断完善其教学模式,将大幅度提高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水平。

  一、 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培养的目的和内容

  (一) 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目的

  情感教育最多所关注的而非学习,是学生的品格和品德以及情感行为,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情感教育与一般的素质教育一样,都是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观念,令其树立良好的情感价值取向,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 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论是师徒制的教育还是自学式的教育,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传承已久的社会活动。教育起初是作为一种启蒙运动而进行的,后来演变成一种常见的学习行为,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学习这种社会活动本质上都是有目的的,无论是情感教育还是基本知识技能的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无论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还是个人的追求,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自身价值。从广泛的角度来讲,情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完善的道德品格,使其具备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或是达到更高一层次的审美和文化水平。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情感教育是让学生能够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同时,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情感素质的高低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人生发展轨迹,二小学时期良好的情感教育则有助于在高年级的学习乃至是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好的发展并创造未来。

  1、道德感

  道德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内容,但在小学生的教育中不可或缺,因为道德品格是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在目前看来,小学阶段的道德品格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扶老奶奶过马路和拾金不昧,更应该将其扩展为国家荣誉感,民族使命感,集体利益,同志友谊,以及国际友谊四驱并重的发展模式。这就需要小学阶段的老师在进行小学生情感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明辨能力,尊师意识,热爱文化,保护遗产,珍惜生命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同时,针对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老师更应该着重培养其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品格。

  2、理智感

  理智感从来都不是一个贬义词,是人们基本的情感活动和情感表达形式,是一种基于科学理念和客观知识的准确判断。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理智教育同样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理智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真理念,让其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一颗具有理性思考的头脑,必然是一颗清醒的,有着探索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头脑。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情感的重要工具,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启迪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并探究发现生活的美感、艺术的乐趣和融入社会生活的途径。

  3、美感

  美感是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同时也是一种知识和阅历的沉淀和积累,许多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是,会莫名的出现一种感同身受的共鸣和感动,这就是艺术语言沟通的表现。很多孩子的美感是从何小的时候就具备的,但是这种美感的形成也离不开周围环境的熏陶,因而,美感的形成过程中,外界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阶段,老师的主要作用在哪呢?主要在于培养小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兴趣,使其在生活中具有艺术的欣赏能力和美的感知能力,丰富其人生的审美情趣。对美的爱好和喜恶加以引导,就能够帮助低年级小学生树立完整的是非善恶观念,有助于高年级阶段进一步高层次情感的形成。综上所述,小学生情感的产生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同时也是外界各种环境影响的加成,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针对其自身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正确的引导其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二、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一) 通过美术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

  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发端于人类的劳动,是人类情感的寄托,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产生许多不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则由美术表达出来。美术在其表现形式上有着特别的视觉感受,这些表现内容均来自于美术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让观赏者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感情的交碰中提高观赏者的审美水平,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美术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道德品格,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需要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贯彻融入情感教育。

  传统美术教育模式主要由美术教师在课前得到获得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之上,运用一定的教学方式将内容展现给学生。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传授知识,但是这种模式要么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要么更为随意,让学生过于自由地思考从而产生放任自由的现象。传统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对应的思考空间,不能很好地交流,导致学生降低了美术学习的自主性。因此,传统的美术教育——喂养式教育并不适合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教师的单纯教学,学生的单纯学习与模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一乏味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无法抒发自身的情感。但是,如果换一种教学方式,美术教师如果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成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会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使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联系更为紧密,能够从内心感受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体会作品上的美,从而提升美术教育的作用。所以转变多元的教育模式极为重要。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情感,是人类情感传递与沟通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前期情感的酝酿,或者是作品后期的创作,艺术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所以,艺术教育实际上就是情感教育,通过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美术教育对于德育的开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美术课堂能够感化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感以及人生道德感。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娱乐的教学模式来传授美术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将德育内容贯穿课堂。使学生的道德观收到影响,进而启迪学生的心灵。小学的美术教辅材料中的图片都包含着深刻的德育内容。譬如,课本中有母亲慈爱的脸庞、家乡的美景、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些都适合小学的德育。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从而使得学生地情感受到良好的教育。作为一门艺术科学,美术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学生的艺术及情操。所以,作为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课堂的情感教育作用。

  人们探求知识与真理的需求被称为人类的理智感,而少年儿童的理智感主要是儿童求知欲的扩大,对于世界的好奇心日益加重。要发挥人类的智力作用,需要深厚的理智感。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当抓住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用以丰富学生的理智感。比如,在《小圆点的魅力》的教学课堂上,可以先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不同的小圆点,之后再与学生进行讨论,对他们进行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以后,教师再给出相应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美术自信心。

  所谓的美感,指的是人类对某一种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特殊情感。这种情感被称为情感体验。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慢慢地进入意境并体会意境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慢慢地培养学生的美感,使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并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幻灯片欣赏长城不同角度的照片,让学生感受近处的威严壮观,远处的蜿蜒盘旋。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不同角度的欣赏所感受到的美。当学生欣赏图片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美的表现角度,从而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绘画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获得相应的为人处事的道德观念。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地利用教辅材料,并结合灵活的时间与美术课堂的特殊优势、多元的教育手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陶冶学生的艺术品格,使学生获得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二) 通过师生交流体现情感教育

  新制订的美术教学大纲要求改革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美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一改以往的喂养式教学,采用多元教育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同样需要遵循小学教育基本原则。美术教师应当将课堂打造成师生交流的平台,在师生互动中融入情感教育。譬如,在《向日葵》的课堂教育中,要遵循大纲使学生对颜色有一定的掌握,引起学生对于色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果教师仍旧运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把颜色全部罗列在学生的眼前,并且完备地讲解颜色的作用以及运用的场合,学生在听的基础上不会形成较深的理解。这种形式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美术教育效果有所下降。但是,教师如果采用多元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是否见过向日葵以及向日葵的颜色怎么样、有什么样的特点、向日葵名字的由来。教师提问后,学生就会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师会获得许多答案。获得答案后,教师可以就相关的问题与学生继续进行问答,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否从向日葵身上得到一定的启示。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进行总结,诸如向日葵身上的积极、向上、温暖的品格值得大家去学习,而它的品格蕴含在颜色当中,因此黄色带有的意味是积极、温暖、向上。通过向日葵的例子,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颜色在不同场合的适用,比如红色,代表着热情、欢乐以及喜庆,而白色则代表着纯洁、悲伤,绿色象征着生命力与生机等。问题互动式的教学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

  (三) 通过情境教学体现情感教育

  在原有的教学理念中,也称为填鸭式教学方式中,我们发现,在老师的任务只是负责传授知识,而学生只需要学习和模仿老师讲述的指示剂即可。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小学美术教学。它的缺点是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热情,更没有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老师能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假如其他的元素,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积极引发学生思考,积分学生学习热情,那么教学效果会大大提升。

  就拿《给树爷爷画像》这副画的美术教课来说,老师就可以积极开动脑筋,创建教学情景,在情景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教学内容。首先,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们对树木很了解。几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像路两边、学校花园、绿化带等等。树的品种也很多,对于老师们来说,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地方,以此为切入点,从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最后让孩子们将自己想到的大树的形象画到画板上,这样的话,老师们很容易发现学生们笔下的树会各不相同,有春天的生机盎然,也有夏天的青翠欲滴,还有秋天的落叶纷纷,冬天的积雪树枝,这刚好就是利用了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完成认识大树这一阶段。

  其次,老师们还应该带领学生从生活感触回归教学内容,这副画是如何刻画线条,如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苍老的大树形象的,关于学习线条刻画,老师可以设置游戏环节,把词汇和线条联系起来,粗线条代表高兴,细线条代表伤心等等。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最后,老师还应该带领学生开始拓展学习,激发学生思考。通过描绘树爷爷,联系到保护环境。树爷爷如果面带微笑,就代表环境良好,反之,如果树爷爷面色愁苦,苍老,那就说明树爷爷不开心,人们保护环境意识不强,污染了环境,树爷爷净化空气很辛苦。这时就要告诉我们要保护好环境。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把握生活中的事物,将他们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不仅能学到基本知识,还能积极思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 通过手工活动体现情感教育

  手工课程可以很好地帮助小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还能锻炼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手工课上,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编制出自己喜欢的事物,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还能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做出更多作品,进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就拿《一种奇特的脸》这篇美术作品教学来说,老师把任务布置下去,即用捏、压或者揉等方法把手中的陶土捏成一张人脸。第一,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人脸,可以是脸谱,也可以是道具,让学生对奇特的脸有一定的认识。第二,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把自己心中想象的奇特的脸捏出来,还可以添加色彩把脸更奇特的一面展现出来。第三,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可以举办以后作品展,大家坐在一起,通过观察彼此的作品,积极探讨和交流,学习彼此的经验,最后,老师把艺术脸谱和学生的作品比对,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脸谱的魅力所在。手工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民间艺术的感情和创作背景,增加民族自信,提高其艺术审美。

  三、 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评价原则

  评价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对发现学生不足和促进短板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我们为了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也离不开评价作用的发挥。评价学生情感有不同方式和途径,如诊断评价、形成评价等等,但不管运用那种手段,均需建立在特定原则之上。

  (一) 阶段性和连贯性

  一个人的情感发展,并非生来就已成型,而是伴随年龄增长和阅历丰富而不断发展。应该说,在个人的情感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承着阶段性和连贯性。其中,小学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是培养健康向上情感的关键时期,也是后续连贯发展的基础。由于心智发展水平有限,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特征。以 1-2 年级小朋友位例,这一阶段的学生尚处于他律时期,服从和尊重有威信的老师,如果学生有情感疑惑,则老师应当进行引导和解答。当学生成长到 5-6 年级时候,很多就不会轻易服从权威了,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这个阶段,老师更应当做好指引和调节,防止部分学生情感偏移过度,导致后期发展受阻。因此,美术老师必须充分把握阶段性原则,实施正确的情感引导,为学生情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情感教学过程中,美术老师还要注重连贯性,也就是把不同年龄学生的情感特征进行综合融汇。学生在不同年级和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情感,而且学生之间也会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老师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情感,在美术课堂中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确保每一堂课都要顺应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变化,努力实现学生在情感养成上的良性发展。

  (二) 及时性和主动性

  小学生请情感的最大特点是不成熟、容易变化,因此在进行情感教学时,老师必须对学生加以分析研究和教育指引。例如,当今社会物质主义横行,很多小学生也受到这种影响,在父亲节或母亲节期间,学生往往会攀比谁买的礼物更贵、更漂亮,从而导致情感发展偏移正确方向。此时,老师就应当正确引导,告诉学生父母关注的不是礼物贵贱,而是其中有多少心意,因此学生手工亲自做出的礼物才是最无价的。

  “通过小学生的行为和情感表现,可以看出很多孩子因为综合认知有限,导致了对于社会认识不够,容易趋于表象化和跟风化,这时常会让他们形成错误认知和极端情感。”实际上,这一阶段的学生也意识到自己认识和情感的不足,因而时常渴望的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或建议。所以,美术老师就应当坚持及时性和主动性原则,及时跟踪学生情感变化,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 长期性和全面性

  作为小学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在情感养成上不能做到一蹴而就,也并不是从某一方面加以培养就足够,而需要坚持长期性和全面性原则,持续不断多方位、多层面地进行培养教育。美术老师在情感教育中,要保持耐心认真做好每件小事,老师讲课的语言、板书的字体等等,都可能对学生情感发展造成影响。而且,情感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之内,还要拓展到课外活动,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例如,可以在互动中,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全面了解自我。

  这是因为,在这一阶段的孩子,很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否优秀,所以老师应该多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在美术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注重前后衔接的问题,特别是每一学期的不同课堂,应该保持科学的分配和系统关联,做到有所侧重又有所兼顾,防止教学片面化。同时,还要把美术教育融入不同活动和主题,进而持续全面地推动学生情感发育。

  (四) 灵活性和多样性

  小学生天性知足,对很多事物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不过这种兴趣往往不稳固,而且在情感养成方面,不同学生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这也造成情感培育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具体来说,美术老师应该立足长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持续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类型和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授课方式。实践中,老师可以丰富美术作品类别,也可以通过公开探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可以围绕某一专题举办联合课堂,邀请其他老师或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增强学习效果。最关键的是,要以学生情感为中心,让他们表达对美术课堂的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反思和梳理总结。

  另外,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情感中的自尊心特点。无论在那个教学环节,都要尽量尊重和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坚持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期间,老师一定要把握权威和自由的关系,老师在美术教学中既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特别是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并促进情感全面发展。

小学美术教学中感情渗透的策略与原则

http://m.rjdtv.com/shuoshilunwen/4958.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