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

本科论文 2019-06-11 点击:

    提要:文章回顾了近30年来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发展和改革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概括和总结了目前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并对现存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这些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作者就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及模式,提出了一些看法: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成败在于对教学质量和管理的提高和监控,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专业知识、语言基本技能、学科素养和批判能力等4方面的才能。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英语
        人才培养时光荏苒,我国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如同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一样,转眼间已走过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踏入新世纪,面临新的形势和发展,特别是在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思考如何解决现存的问题和制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已经进入了关心我国英语教育未来走向和发展的各界人士的视野。在此,文章将回顾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审视目前发展的现状和现存的问题,并依据笔者的认识和思考,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一、改革轨迹首先,简单地回顾一下过去30多年来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过程中作者参加过的一些重大事件,且作为一种历史的轨迹吧。风雨几十年,我国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1.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修订我国第一版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制订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编写始于1984年,由教育部英语专业教材编审组负责制订, 1987年完成,于1988年由当时的国家教委审查通过, 1988年正式颁布实施。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的制订工作始于1988年, 1989年结束, 1990年正式颁布实施。与此同时,由笔者主持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分级教学理论与实践”也被列入国家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并从1990年起在部分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中进行分级教学试点。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迅猛发展,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各界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国家教委组织并审定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在此基础上,经过专家们的共同努力和研究,制定了第二版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并在2000年正式颁布实施。
  2.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质量控制:从阶段性结果到教学过程为了监控全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确保教学质量,英语专业4年的教学按学期自然划分为8个级别,在本科教育的中期和末期进行测试,这就是现行的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这两个考试分别于1990和1991年正式开始,所有英语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四级考试,八级考试则自主参加。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组”(即现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前身)是先开始考试,后制订考试大纲的,所以四、八级的考纲是在1992年后正式制订和出版的。随后进行了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效度和信度的研究。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口试在1996年开始试点实施,考点设在南京大学的外语学院。2003年,由于实施了第二版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四、八级考纲进行了修订,主要是测试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加了新的考试项目。近年来,由于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科学性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信度,参加这些考试的人数猛增。同时,英语专业的四、八级考试作为学业考试,也严格将考试对象限定为英语专业的本科生。
  2005年,教育部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强调“加强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了彻底贯彻教育部这一文件的精神,将教学质量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中,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育部高教司的领导下,开始了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的准备工作。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制订的《英语专业的教学评估方案》开始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5大主要环节提出明确的指标体系,进行量化,把对英语教学的监控切实地贯彻到教学。
  3.重大的英语教学改革项目1)首先是三类型人才(即复合型、双语型和主辅型人才)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近20年来,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课题”。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尝试始于部分外语院校。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外国语大学从1983年起陆续开设了新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对外汉语、教育技术、会计学、金融学、法学、广告学等9个复合型专业。与此同时,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在本科阶段开设了英美文学、语言学、国际新闻、外事翻译、国际文化交流、英法双语等专业方向。西安外国语学院从1992年起在英语专业设立了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涉外文秘、国际贸易专业方向班等。90年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呼声最高的时期,也是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阶段,各种意见在学术刊物上纷纷发表(如曹光久1989;刘伟1995;刘天伦1996;杜瑞清1997等)。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官员也对这个问题发表了明确看法。1996年李岚清副总理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视察工作时,就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我们的方向和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掌握专业和掌握外语的人才”(李岚清1996)。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作出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为了解决外语教学中出现的“费时低效”现象,我国外语界还进行了如何优化外语教学资源、提高外语教学效率的探讨,如作者2002年主持的《构建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教学体系》项目,其研究报告曾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3)为了配合我国的发展形势,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了一系列的重要课题,如《WTO和外语教学》(2002)、《西部大开发与英语教学》(2003)等。
  4.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作为“新世纪教育质量改革工程”的一部分,我们进行了“十五”、“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和外语专业国家精品课程评审(2003-2007),从不同的教学环节加强对外语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综上所述,从开始时不同教学阶段教学大纲的制订与实施,到如何进行调整以培养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所急需的英语人才,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英语专业本科教育正趋成熟和科学化。此外,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也日趋多样化和科学化,从教学过程中的等级考试到对动态教学过程的评估以及对教学不同环节的监控都有很大的进展。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过程实现了多维监控和质量管理,从而确保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
  二、英语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现状最近的数十年见证了英语专业和英语学科的飞速发展。首先,国内大学的扩展中英语是扩招较多的专业之一。同时,一些院校纷纷申报英语专业,到目前为止的不完全统计(依据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报考的院校和教育部的有关数字)显示,全国的英语本科专业点多达900多个;从2004年起,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考生每年递增10%以上。此外,在这几十年内,英语学科也得以蓬勃发展,国内的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也与时俱进,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英语专业硕士点增至200多个,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点也大幅增长。这些学科发展不仅提升了英语学科水平,更重要的是为英语专业本科教育搭建了更高更好的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面对如此飞快发展的英语本科教育,当前我们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如何保证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此外,社会上对英语专业的本科教学也有不同看法:随着英语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质疑不断出现,如在2000年前后英语教学中的“费时低效”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2003年左右人们对“全民学英语”提出疑问,各行业众多的英语考试被比作“科举考试”,并出现对双语教育负面效应的不满。随着2000年版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颁布实施,人们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展开了较为激烈的讨论。《大纲》在得到广泛支持的同时,也引来一些不同的声音。
  如谭卫国(2000)、方健壮(2001)、汪家树(2002)、孙玉华(2003)等,他们认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能力培养、重教学手段的更新,做到了知识和语言技能并重。另外一些学者则提出不同看法,如刘天伦(1996)、王守仁(2001)和刘毅(2000)等,他们担心实施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很可能会在总体上削弱常规英语专业较强的人文倾向,模糊了专业界限。
  另外,教学的不同实践环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我们就以英语专业试评估结果加以说明。
  1.英语专业教学评估的背景与目的为了贯彻教育部“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教育部先后对一些高等院校进行全面的本科教学评估,部分学科专业如法律专业等教学评估也相继启动。为了切实贯彻教育部“加强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精神,将教学质量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中,高等院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教司的领导下,开始了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的准备工作,首先对英语专业展开教学评估,制定了“高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评估旨在进一步促进英语专业学科建设,有效地深化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确保在解决英语教学各环节中所存在问题的同时,增强宏观管理和质量监控。2004年,对4所院校试评估,揭开了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的序幕。
  2.英语专业评估的具体方案“方案”主要有5个一级指标:学科规划、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管理和教学效果。学科规划的主要观测点为学科定位、专业建设特色和发展目标,旨在检查办学单位有无具体明确的学科发展规划和特色定位。师资队伍的主要观测点有教师的基本情况、整体教师结构、专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以及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情况,检查教学力量。教学资源主要查看教学基础设施、图书资源、网络资源以及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情况。教学内容与管理主要检查教学计划、课程建设、课外活动以及质量控制环节。教学效果主要查看: 1)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基本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2)学生对外语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否宽泛; 3)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参加相关赛事的情况和独立撰写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4)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5)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面,是否了解相关的学科的知识(特别是一些复合型专业); 6)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生近3年的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3.英语专业试评估的结果2004年,对国内4所院校进行试评估,以调查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综合情况。评估受到被评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做了大量的迎评工作。评估结果表明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不懂得外语学科的发展特点,如个别院校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内涵不很清楚,学科发展内涵和定位不清楚,制定的学科规划既与该校的层次定位不相符,也不符合外语学科的基本规律,缺乏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规划;在教学实践中,师资力量有限,课程设置与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一定距离,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不足,教学管理比较混乱,质量意识不强,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不严格;在教学质量上,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毕业论文撰写的质量及其中教师的指导均不理想;在硬件建设上,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如图书资料的更新和投入状况)不理想等。
  4.英语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些其他问题除了上述评估结果,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些严重问题,有的已得到各界人士的共识,如对人文素养重视不够(胡文仲,孙有中2006),他们认为要“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特别是人文通识教育”。此外,还有人提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以精英教育培养英语本科人才。
  此外,近年来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过关。这一问题可从社会用人单位和一些研究生教学单位的反映中得到印证,即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英语院系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重视不够,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5大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等。此外,在教学大纲的执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专业技能课、相关专业课的课时不充足;现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另一日益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是:现行的教师职称评估体系不偏重教学。随着国内大学的转型,如从教学型转到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博士学位,还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评高级职称。英语学科的刊物本身数量就少,而全国有那么多的教师和英语专业研究生,千军万马都要过这些独木桥,难度可以想象。此外,这些刊物往往以学术含量高低来决定论文录用与否。不幸的是,教学类文章常被视作学术含量低,往往登不了这些“大雅”之堂。于是,为了要“阳春白雪”,教师要钻研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高深理论,这不仅不利于将教师的工作重心投放到教学上,客观上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这极不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可想而知。
  三、反思与分析如何看待近年来英语本科教学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呢?英语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出路何在?我们认为整体上,英语水平和普及的程度虽然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以后的发展和目标定位值得人们严肃思考和认真对待。
  1.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定位的思考在我国,英语语言文学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具有名正言顺的、合法的学科地位。尽管如此,回顾英语教育的发展,不难发现长期以来,英语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只是一种工具。到目前为止,各种现象表明,英语教育的发展实质上是英语“工具性”的充分体现和具体物化。
  1)对工具的需求: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对外交流的范围和层面不断扩大,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英语的需求也在呈上升趋势。如近年来外语专业在众多的院校中骤增,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对外语这一工具的需求之大。
  2)对工具的加载:复合型外语人才(其他非通用语种+英语;一些热门专业+英语)的培养,就是英语工具性的一种直接体现。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方面是就业压力使然,另一方面则是新专业的发展,但就其本质,则是英语作为一种工具被加载在其他专业知识中去。
  3)对英语这一工具使用能力的量度:近年来,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从对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应用,从复合型专业到多语种人才和应用型翻译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人们对各种英语考试证书如口译证书的热衷等,其实都是对英语这一工具使用能力的具体量度。
  4)同时,各英语院系也一直充当着“孵化器”:一些外语类院校的复合型专业教师大都具有英语专业背景,所直接孵化的有“商务英语学院”、“翻译学院”、“文化交流学院”、“高翻学院”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孵化器”为培养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外语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外语人才的进一步精细化分工,以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英语人才的需求。
  在不断孵化相关专业的同时,英语语言文学的学科定位又应该如何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使自己区别于其他的相关专业呢?这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和正视的问题。近两年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通识型人才的培养,如胡文仲、孙有中的建议(2006:
  我们认为,我国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正是基于人文通识教育的理念,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将自己的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出色的学习、思辨、创造、合作与领导能力的国际型、通识型精英人才。’”胡文仲教授提出的培养人文通识型英语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并不矛盾。随着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上自然地与其他的功能分离,通识型外语人才教育是一种理想,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文素养的需求。
  那么通识型外语人才与复合型外语人才有何不同呢?“所谓通用型英语人才是指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宽广、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学生入学水平比较高、师资条件比较好的院校还可以考虑培养精英型的英语专业人才,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翻译、外交、外事和跨文化交流人才以及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那么通识型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具有人文知识的高级的复合型人才,它所强调的是人文素养,是技能、素养、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的精英。同时,不同档次的学校可以有不同的定位。
  那么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义如何? 2000年颁布的《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作出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因此,《大纲》规定的课程主要有3个模块: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技能课是指基础英语以及训练听、说、写、读、译各种能力的课程,占有很大的比重;专业知识课包括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相关专业课指的是学校可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开设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
  如果仔细审读和对比两种模式的培养目标,不难发现复合型人才培养中也提到基本功扎实、广博的文化知识、运用英语进行各种工作的能力。似乎通识型人才对专业知识要求高些,更多强调了创新能力。那么这两者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大纲在实践中已有一定的积累,人们不难发现,上述3个板块的课程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各种技能课的训练只注重较为单一的技能;专业知识课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比重有待调整,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重较大;相关专业课就其比重和课时量而言,很难有所突破或实现,开设相关专业课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会和专业知识课和专业技能课课时冲突。此外,《大纲》提到了“五大能力”的培养,但未作详述。
  通识型人才的课程,是这样描述的,“……就是要把《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真正落到实处。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就是要优先建设好《大纲》所规定的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基础英语以及训练听、说、写、读、译各种能力的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此外,他们建议在增强国内英语专业,如确立英美文学、语言学和英语国家研究(包括跨文化研究)的学科主导地位的同时,积极向人文学科的相关领域拓展。英语专业应该逐步建设用英语讲授的一系列有质量的人文通识课程,还可以用中文或英文开设中华文化史、中华文明经典导读、中国艺术赏析、中国古典文学等课程。这些建议将复合型人才培养大纲的前两个模块落实到了实处,尤其是增加中文文学艺术鉴赏的课程,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和文化。在能力的培养方面,没有提到细节。这样的定位有助于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区别开来了,但是学生将来的就业如何,这同样是一个不可逃避、必须面对的问题。
  2.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和管理的思考与分析在上述的对比中,我们已了解目前国内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就其教学内容来看,是较为完美的组合,但在实践中,是较难实施的。这不仅要求基础技能课教学课时和质量要有保证,而且对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也提出较高要求。此外,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来自学生的配合,学生是否有条件、有愿望、有时间学习大纲中列举的相关专业知识。
  最近一项对英语专业大三学生选修课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为了面对大四的毕业分配,他们除了要通过一些专业考试外,还必须参加其他的各种证书考试,并选修一些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会计学等,这样有助于以后找到好工作。但由于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这些副修课的学习难度很大。此外,还要尽可能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他们的履历添上光彩的一笔。
  这样学生实际上是辗转于许多科目的学习,忙于记笔记、背笔记,考个好成绩,以让毕业时成绩积点高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整本阅读一些课外书,这已是公开的事实。
  不难看出这些学生实际上在作双重复合:一方面是学校按照大纲要求在进行复合,另一方面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学院、学校甚至是跨校选修课和副修课的形式进行英语+其他课程的复合。但是这些复合,特别是学生自己的选择有多少科学性?对他们自己以后人生发展有何帮助?这都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现在的教学管理亟待加强。首先,日常的教学管理不够严格、规范。对现有的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具体执行情况、对学生出勤状况、对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等要求,严格地说,都还有一些不规范和不到位之处,这是在许多大学本科教学评估和专业评估中都发现的问题,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累积在一起,导致了一个较为严重的结果:那就是随着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要求和管理更松懈,一时间,似乎“就业”
  大于一切。四年的本科教学几乎就变成了三年半,学生在大四的课时很少,一切似乎都要让位于就业,于是“参加面试”就成了冠冕堂皇的缺课理由。毕业论文也成了各高校的头痛事:指导老师找不到学生,学生论文抄袭严重。而毕业论文恰好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知识积累、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一个较为集中的表现,是一种重要的启发学生进行独创尝试的机会。它不仅要求学生熟悉相关的学术规范,进行较为严谨的研究尝试,而且要求学生能独立地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批判分析。就业压力不仅导致毕业生论文质量下降,而且极不利于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对本科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并尽快解决。
  3.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再思考面对上述现象,我们不禁反问: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经济活动全球化、社会上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理念是什么?是培养知识型的人才,还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是注重能力还是注重知识,是培养广博的通识型人才还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积累的人才,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外语人才还是培养掌握各种基本语言技能的人才?
  笔者认为理想的外语人才应具备专业知识、语言基本技能、学科素养和批判能力等4方面的才能。专业知识和英语基本技能这些是必不可少的,现有的教学大纲已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学科素养的提升和批判能力的培养似乎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学科素养,就如同一个人的修养能反映出他的学识和思想面貌,能反映出一个人所具有的某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积累,能够反映出他有没有受到良好基本技能、知识、思考方式和能力的训练,这将影响到他以后的职业发展和职业操守,并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有很大的帮助。学科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时的事,也不是通过几本书或几门课程能够提高的,这是通过与每位教师的接触,通过学校的正确引导,通过深深感受大学的精神才能培养出来的。这正好是目前大学所缺少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大学是靠名师支撑的,学生所学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熏陶下培养一些必备的学科素养和对事物的批判能力。
  学生批判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的时尚话题,不过人们常常使用的是另一个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批判能力,是一种较为独立的客观分析和评判问题的能力。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不是全盘地吸收西方文化,而是帮助学生通晓英语语言与文化,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技能和知识,这样才有利于积极独立地进行判断,有益于以后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推陈出新。这种能力是至为重要、关键的。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他们才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发挥自己的才能。
  4.对英语本科专业教学模式和评估体系的思考基于以上陈述,笔者认为有必要改变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首先,我们赞同将技能课与人文知识课结合起来的建议。目前的基本技能的培训形式过于单一,没有将不同的技能进行有机组合。如果将某种人文知识课加载到技能课的培训中,将会增加技能课的知识性,同时也有助于人文素养和知识的积累,这在理论上与新出现的“基于内容的教学法”不谋而合。不过,这并不是意味着选择某一特定的教学法,我们鼓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变换教学法,积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采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尽管《大纲》明确指出3种类型课程的比重,但突出的问题是对实践的重视不够,不利于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落到实处。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现象较普遍,教师与学生课堂上的互动形式和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改善。在教学手段上,课内外的学习资源较为有限,没有充分进行挖掘和利用。在教学重点的安排上,对知识点的讲授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视不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这极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因此,在学习中背诵多、使用少、产出少、练习有限等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大部分学生“眼高手低”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一个成因。如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道理一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评判能力、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不是简单地记忆和理解,而是在更为直接的理解、实践、再理解、再实践和提高的循环中实现的。在此方面,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改变现有的考评形式,增加实践课的比重和每门课中学生练习操练的比重,在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确保将学生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5.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基于上述分析,合格的英语师资队伍是我国英语本科教育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具体的教学实践还是在教学管理中,目前都缺乏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和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要注重校园硬件建设,更要注重软件建设。前者指的是校园、校舍、图书信息资源、教学设施等,这些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可以轻松实现。难以实现的软件建设,是大师、名师的多寡,是教师敬业奉献的精神,是有无鼓励教师全心全意投入教学的机制,是有无运行良好的师资培训制度或老教师传帮带的做法,有无健康的教师晋升体系,能否真正地将教学科研结合起来,使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平台真正地服务于教学……这些远远不是金钱所能解决的,这是一种大学精神的建设,是凌驾于物质利益之上的职业操守的建设。
  因此,为了更好地摆正学科发展和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定位,另一个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学科定位与学生的社会就业状况,是培养目前市场紧缺的英语人才,还是树立长期的质量品牌?如前所述,英语专业评估的一项指标就是以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来衡量教学效果。如何改变现状,既迎合市场需求,又培养出具有学科素养和批判能力的英语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这是目前改革成败的关键。如何取舍,决定着我们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品格,决定着学生以后的发展,同时也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我们国家今后的发展。
  我们认为,如同商品的开发一样,质量第一,质量是生命线,我们应该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大学阶段注重的应该是基本技能素养和批判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以后人生和职业发展的基石,在此阶段,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四、建议与对策以上是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些思考。要解决上述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脱离实际,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们必须尊重科学的教学规律,注重现阶段的发展特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对一些问题进行调整和修正。首先,我们生活在物质社会中,无法一下子摆脱物质和功利的影响,也不能完全忽视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们不应被眼前的功利和目标所影响,要设立具有长远发展、内容科学、高品位、有特色的教学定位,这样才能将教学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谋求长期的发展。我们仍要兼顾不同类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而且要高标准、严要求地培养各类外语人才。
  我们建议在本科教学中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梳理,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中处理好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将技能课与人文知识课结合起来,采用启发式教学,改进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形式与质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力度;加大学生操练和实践的比重,注重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操练和提高。严把教学质量关,加强日常的教学管理和对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改变现有的课程评估模式,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比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体。此外,完善和改进教师进修和培训体系,不能一味向就业压力妥协,培养优质的外语人才才是应对就业的根本。
  特别值得大家重视的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特别是加强学生的人文与学科素养的教育和加强学生的批判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孤立的大学本科教育的任务,这些与上级教学主管部门,与中学教学和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舆论的引导、优秀的师资、教师的待遇和对教学的投入等均息息相关。建议新一届的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全国分片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切实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落到实处,同时设立英语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并对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动员各校教师积极参与,共同探讨,群策群力,共同为我国英语教育事业作贡献。                              
        参考书目[1]蔡达峰.我们的通识教育: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J].读书, 2006, (4).
  [2]曹光久.关于外语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89, (2).
  [3]戴炜栋.总结经验,发扬传统,以改革精神建设新型外国语大学[J].外国语, 2000, (1).
  [4]戴炜栋,张雪梅.谈外语专业教学评估和学科建设[J].中国外语, 2005, (1).
  [5]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外语教学, 1997, (2).
  [6]方健壮.外语专业在21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J].高教探索, 2001, (1).
  [7]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8]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高教司, 1998.
  [9]胡文仲.谈谈外语教育的专业倾向[N].光明日报, 1985-5-21.
  [10]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5).
  [11]教育部文件.教高[2005]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
  [1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试行)[Z]. 2004.
  [13]课题组.对外语教学“一条龙”改革的思考———专家访谈[J].外语界, 2002, (1).
  [14]李岚清.要培养高层次、掌握专业和外语的人才[N].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报, 1996-10-30.
  [15]刘天伦.培养目标与可利用资源:有关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 1996, (1).
  [16]刘伟.关于外语院校培养目标转型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 1995, (4).
  [17]刘毅.关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外语界, 2000, (3).
  [18]刘毅.英国高校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外语界, 2001, (5).
  [19]马登阁.进一步贯彻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再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4).
  [20]《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一)[J].外语界, 2001, (5).
  [21]《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三)[J].外语界, 2002, (1).
  [22]孙玉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 2003, (5).
  [23]谭卫国.我国外语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9).
  [24]汪家树. 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25]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2).
  [26]钟美荪.以精英教育理念深化外语教育改革: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改革[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5).
  [27]邹申等.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效度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8]邹申.对考试效应的认识与对策———兼谈高校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纲的修订原则与方案[J].外语界, 2005, (5).

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

http://m.rjdtv.com/benkelunwen/119.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