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的关系

中国经济论文 2020-05-05 点击:

“一带一路”是中国根据目前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新政策,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分析,是让经济走出去,把国内过剩的产能转移到国外,开通新的对外渠道,而从内部改革的角度分析,是深化改革,用改革改变发展方式,找的让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处理过剩的产能
  
  我国经济在这一制度的影响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有明显的进步。当下,社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呈现的发展趋势是良性发展,特别是在产能过多的方面,扩大了建材、钢铁等行业的发展空间。而“一带一路”也会调整企业内部的经营结构,让企业管理者发现自身管理中的不足,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促进企业合作,使企业在互相合作间实现共赢,创新发展,而其调整企业结构的同时,也可以把过剩的产能合理分配,增加了产业间合作的深度。
  
  (2)增加社会就业的机会
  
  我国“一带一路”的实施已有几年时间,其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动能。“一带一路”提出后,很快就得到了社会学者的认可。根据某项社会调查显示,我国会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不同的行业注入资金,而随着资金的增加,行业需要的劳动人员也随着增加,有效拉动了社会就业,促进行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另中小型企业在该政策的影响下,也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管理方法,保持企业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3)建立新的价值链
  
  这一战略提出后,可以在沿线的投资中加入新鲜的血液,增加了各产业发展的空间,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这可以帮助我国建立一条新的价值链,加快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亚欧板块的很多国家,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工作经验,实现信息共享,而这也加快了国家之间贸易、政策之间的联系,实现区域的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一体化。同时,这也可以让我国树立的良好形象,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二、“一带一路”的风险及应对
  
  虽然该战略可以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但其实施后仍会出现很多潜在的风险,需用相应的措施积极应对。
  
  (1)区域发展失衡与民营资本效益
  
  首先,“一带一路”战略落实后,会在我国多个城市间往来频繁,比如黑龙江、新疆等,增加了国家贸易出口的数量,让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有明显的提升,而由此也可以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平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故我们必须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的结合,防止区域经济出现发展失衡的情况。比如新疆,它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地势优势,是棉花的主要产区之一,而棉花是衣料纺织的主要材料,所以,这可以让大量纺织企业参与到棉花生产中,扩大了市场范围。基于此,提出战略实施时,必须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发挥区域带动的优势,避免出现区域发展失衡的情况。
  
  其次,该战略的实施,需要得到民营企业对其的支持,但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状态是整体被动、态度消极,而沿途国家汇率变化的不稳定,可使用的资金较少,也降低了其投入的积极性。所以,战略落实后,国家需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帮助企业完成筛选和评估工作,以提升民营企业经营的质量,提高其积极性。
  
  (2)投资风险和企业发展能力较低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加快了各国能源的流通,同时也增加了能源投资的比例,带来投资风险,即战略实施后,会在沿线某些地区形成投资风险,而这也可以体现出沿线的投资热点。所以,在投资前我国应先判断其否存在投资风险以及风险的大小,与接受投资的对象保持沟通,在适当的时间调整产能,为投资者创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另针对企业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需针对能力不足的不同表现,给出对策,其不足主要表现为科技水平技术较低、人才资金储备不足、管理方式落后等,由此给出的完善方案是把企业实力的增强作为重点,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科技水平,培养创造性人才,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借助“新常态”解读“一带一路”
  
  基于上述两点的分析,要求我们运用“新常态”解读“一带一路”,准确把握战略的核心,以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1)形成全球思维,通过改革促进开放、发展
  
  从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可以总结出我国经济正处于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转移的阶段,需实现发展经济的转型,把制度内化。由此,我们可以通过改革,增加开放产生的红利,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可以从三方面解读,依次是市场、技术、制度。市场的拓展是借助产品升级,或是按照贸易规则完成贸易,制约贸易与技术发展的因素是资源和环境,但技术水平的提升、贸易的发展都需要制度保障,即是否可以实现市场经济的内化,是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需通过改革实现。另改革动力来源于发展,随着整体发展趋势的加快,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都会给发展施加压力,而所有施加的压力中,一部分压力会转化为改革的动力,而借助改革,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若是缺少产业结构的升级,市场的扩展就会遇到瓶颈,另升级也会与产能的调整同时进行。故由此提出的开放策略是:借助对外投资实现产业转移,并提高技术水平,加快经济增长。
  
  (2)改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质量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中高速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向知识经济、技术经济转化,过程中需通过微观主体知识、技术等内容的再造,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提升并保证我国经济的质量,故所有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以此为核心,但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战略实施时极易按照原有的路线发展。即“一带一路”的实施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但国内有些地方政府会把它定义为政策优惠,而非对外开放,没有抓住其带来的机遇,扩大产业规模。基于这一情况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在沿线的省市与地区中,出现新的产业趋同,基础设施互补性较差等。比如,每个地区对战略起点和范围大小的争论,这些争论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概念上的争议,包括陕西省的起点和桥头堡、新疆的排头兵与主力军、甘肃地区的咽喉要道翻。
  
  (3)尊重市场,加快制度建设
  
  制度是否有较高的质量,是比较不同优势的方式之一,故中国对国外企业、产业的投资,以及产业转移,都必须具备有良好竞争力的制度。该制度的制定,是以市场各项操作为前提,制定的全球统一治理规则,并以微观主体为基础,把生产与运行作为切入点,完善企业的治理规则。而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在这方面中国还需投入更多的精力。
  
  当下,我国对外的资本投资与产业转移仍以人力为主,不是技术与管理,并集中于低端产业。且当下全球已经建立了整体的商业价值链,在这条价值链上,很多商业都开始向服务贸易倾斜,而服务外贸需要多个市场契约,遵循交易规则。通常来说,制度规则上的优势越加明显,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流也会处于优势地位,得到交易的先机,同时,法律体系的越加完善,契约制度关系的良好,也有利于交易方在整个价值链中实现增值。
  
  “一带一路”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让其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若是我们无法在制度规则上得到优势,将很难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故需通过战略实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升级,在国内创建出国际化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提升企业的软实力。
  
  (4)以全球价值链为载体,促进知识与技术的进步
  
  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也是借助技术、经验与制度的优势建立,因此,知识积累的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经济竞争力,提高本国的经济质量。由此,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认识到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我国在上一轮开放战略的实施中,遇到了技术升级的瓶颈,只能跟随发达国家的脚步,处于“低端锁定”的困境,为摆脱这一困境,我们需建立以本国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增加自身知识的积累,提升技术整体的水平并实现创新,赶超发达国家。
  
  “一带一路”的实施会我国全球价值链的构建提供机会,扩大市场整体的发展空间。即我们把产业转移到沿线国家,或是周边地区时,不仅会帮助它们完成硬件建设,也会为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软件,加强软件建设,从战略、规则、人力、研究等方面主导,完成全球价值链的提升,丰富主导经验。
  
  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发展会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并明确了可能存在的风险,而为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法发展并提升其影响力,需从“新常态”的角度分析,以形成全球思维,通过改革促进开放、发展,改变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的经济质量,尊重市场,加快制度建设,并以全球价值链为载体,促进知识与技术的进步。

中国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的关系

http://m.rjdtv.com/jingjixuelunwen/4068.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