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与思路

政治经济学论文 2020-07-08 点击:

摘要

  1、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党的领导下, 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保持着平稳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质量正在发生积极的改变。随着十九大的召开, 我国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标志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这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与思路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变化主要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 从国际形势分析, 自2008年以来, 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黄金增长期结束, 使得有效需求下降, 另外一些贸易保护主义、反补贴以及在市场准入环节要求比较严格, 导致一些贸易摩擦不断发生, 这些问题使得中国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 国内形势变化主要分为两点:一是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二是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2.1、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是综合判断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的重大决策”。[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我国现实发展需要, 体现我国现存的矛盾变化和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新常态下, 中国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一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超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使得供给能力下降。二是虽然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减缓, 但是并没有明显影响城镇的失业率, 但是结构性失业问题有所加重, 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群体中。三是部分产能过剩。“2012年底, 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1.9%、73.7%、73.1%和75%, 明显低于国际的通常水平。”[2]

  2.2、我国主要矛盾改变

  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标志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供给侧存在着结构缺位错位的问题, 无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 比如:我国一些产能过剩, 而一些核心技术、高端产品却需要从国外进口;我国农业发展良好, 但是由于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品种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导致供需不平衡;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对基础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要求比较高, 而政府供给相对落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重绿色的生活方式, 但是由于工业发展, 环境问题加重, 这就造成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我国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不断升级并且提供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的需要, 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3.1、以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 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 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来宣扬“新自由主义”, 借机制造负面舆论。”[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不是西方供给学派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需要通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实现, 即实现社会再生产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均衡。社会产品的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 (第I部类) 和生产消费资料 (第II部类) 两大部类。马克思认为:两大部类的生产结束后不能为第II部类提供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或者第II部类的生产结束后不能为第I部类的生产提供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扩大再生产就不能顺利地进行。[4]我国经济面临的就是不同部门的比例关系失衡, 比如钢铁、煤炭、水泥、房产等部门严重过剩, 生产要素主要滞留于重化工业等领域, 效率低下, 去库存压力大, 而那些新兴产业所需的生产要素却得不到有效的配置。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 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 尤其是比较富裕的人群更加注重品牌, 而我国的品牌效应弱, 产品质量不如国外, 导致人们减少对国内的消费。对于那些满足人们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产品, 也由于质量问题频频出现丑闻。产品质量不高以及消费信任的缺失, 导致供需结构错位, 出现到海外采购的现象, 直接原因是国内产品质量、价格满足不了本国人民的需求。通过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需平衡, 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3.2、把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 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 更要防止有些人用它们来宣扬‘新自由主义’, 借机制造负面舆论。”[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不是西方供给学派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没有直接谈论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而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分析了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关系, 生产与消费的统一性即相互依存, 互不可缺。马克思认为: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 消费为生存提供想象的对象;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 不仅媒介着对方, 而且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 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生产是消费, 消费是生产。消费的生产, 生产的消费。它们是一种辩证关系, 它们相互转化, 互为媒介。政治经济学家把两者都称为生产的消费, 同时进行了区别。前者表现为再生产;后者表现为生产的消费, 关于前者的研究是生产的劳动。[5]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 要处理好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提供消费的对象, 没有生产消费就不能够实现, 同时生产也决定消费的方式, 在现阶段, 我国的供给侧出现问题, 供给跟不上消费的需求, 导致出现海外购物的热潮。此外, 消费决定产品的实现, 产品只有在消费领域里才能实现自身, 如果产品生产出来, 没有人对其进行买卖, 这些产品就不是现实的产品, 所以现在我国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4.1、抓主要矛盾来指导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先, 要立足于我国现实, 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供给侧改革以补短板的方式来满足人民的需求。

  一是打好攻坚扶贫战。首先要实施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提高扶贫效率。对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进行特色产业扶贫, 对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实行特色旅游扶持, 对丧失劳动力或者因病致贫的进行兜底保障。其次,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 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帮助, 同时改善教育教学的水平和提高创新能力, 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以此来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再次, 推进医疗改革, 建设健康中国。我国医疗改革虽然取得很大进步, 但是我国的医疗水平仍然不高, 尤其是农村地区, 加大对农村医疗资源的投入,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通过奖励政策鼓励优秀毕业生服务基层。最后, 鼓励市场参与养老服务的供给, 减轻政府供给压力, 提高供给的多样化和专业化。通过购买服务和合作的方式让市场各类主体参与到养老服务的供给中, 政府在此时只要起监督作用即可。

  二是提供高质量和有效的供给。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但是存在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一方面, 对钢铁、水泥和房地产等行业的供给过剩;另一方面, 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从追求量向追求质发展, 现阶段供给质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解决这一问题的动力在于创新, 用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提高供给的质量, 提高产品的功效、性能和可靠性, 使其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际铁路、地铁以及互联网、教育和医疗等都属于基础设施的供给范畴, 补基础设施短板需要加大投资, 允许市场对基础设施进行供给。同时, 改善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实现贫困地区在2020年脱贫, 必须先完善贫困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4.2、以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主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问题。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我国目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以创新为驱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尤为重要。“在‘双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变革创新的背景下, 应通过创新驱动供给侧动力结构的优化, 强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6]

  一是推进创新产业发展。通过创新产业, 以创新来形成新的供给和需求, 以消费升级来推动产业升级, 以供给创新来刺激新的消费需求。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许多结构性矛盾, 需要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也要精准发力, 推动新型产业的发展, 用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如何推进创新产业, 就是要构建新的工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农村现代化, 在创新产业过程中, 提高供给质量, 刺激新的消费需求。

  二是推进制度创新。一方面要加快建立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新体制, 比如“加快建设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环境、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和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机制。”[7]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改革提供更好的服务, 创造良好的环境, 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增强政府效能, 激发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

  三是创新动力。“在‘十三五’期间, 必须从经济增长动力从过去‘三驾马车’大规模要素投入、中国特色制度动力 (GDP导向的价格机制、财税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制度和干部考核制度) , 转向改革、转型、创新。”[7]培养发展新动力, 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 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解放新的需求, 创新新供给, 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4.3、“一带一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 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 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8]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用“一带一路”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一是构筑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 在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向前沿的同时, 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9]“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加强与国外市场的联系, 有利于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 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 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拓展发展空间, 促进东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开放, 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二是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我国现阶段,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公共服务的供给都呈现区域不平衡的现象, “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一带一路”的改革的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 其规划所涉及的省区市中有9个位于中西部地区, 这有利于缩小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 国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财政扶持和人才的培养来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能, 这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构建中国产业全球化价值链。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创新不足,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经济发展遇到“瓶颈”。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 让我国的制造业, 特别是设备装备制造业、高铁等行业走向世界, 这样有利于中国参与到现有全球价值链分工中, 从而构建新的全球价值链, 增加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结论

  在新时代下,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我国主要矛盾转变的新背景, 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坚定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 坚持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为前提, 以创新推动, “一带一路”相结合来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参考文献
  [1]国搜百科.习近平谈经济新常态[DB/OL].
  [2]逄锦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6:2-3.
  [3]习近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供给侧[DB/OL].
  [4]马克思.资本论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733-762.
  [6]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99-100.
  [7]李佐军.供给侧改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170-171.
  [8]关庆丰.中央将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发展等战略[DB/OL].
  [9]徐希燕.“一带一路”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54-5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与思路

http://m.rjdtv.com/jingjixuelunwen/4836.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